摘要:隋唐史范畴广阔,隋唐至五代跨度很长,隋朝和唐朝更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隋唐史范畴广阔,隋唐至五代跨度很长,隋朝和唐朝更是中国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重新建立、各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时期,也是府兵制进一步完备并走向败坏,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
要了解唐朝兵制,我们先要讲讲贵族阶级如何影响唐朝的政治和文化。
唐朝的贵族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以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状态示人。与日本公卿后期走向类似,他们以文化和血统界定自身,与其他阶层区分开来。在唐朝,皇帝不断将文学之士融入体系,科举的繁荣便是例证。
谈及唐朝贵族,就不得不提关陇集团和关东高门。关陇集团这一概念由陈寅恪先生提出,是为方便研究而设,并非实际存在的集团。
关陇集团集团声名远扬,主要源于它对西魏、北周、隋以及唐初政治的深远影响。历经三、四代政权更迭,其影响力贯穿始终。
以北周为例,为了强化统治,北周推行了一系列举措,如赐鲜卑姓,让众多官员改从鲜卑姓氏,营造出一种鲜卑化的政治氛围;同时采用《周书》六官体制,构建独特的政治架构。
这些措施使得北周的核心人群在隋朝建立时,依然牢牢占据着皇室亲近的重要位置,成为隋朝政治体系中的关键力量。
到了唐朝,情况又有变化,李唐王朝以前几代在集团中不占优势的家族为基础,凭借联姻等血缘关系构建王朝基本盘。
以长孙无忌为例,他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其父亲长孙晟曾出使突厥,施展谋略导致突厥分裂,为中原王朝消除了一大威胁。而长孙氏本为鲜卑拓跋氏的一支,有着深厚的鲜卑血统,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却是在舅舅,河北高门高士廉家中长大。
高士廉出自北齐皇族,并非关陇人士,但他在唐皇室亲近集团中仍占有一席之地,是勋戚关系。
这表明关陇集团这类研究概念,是用于区分不同群体的,不能简单等同于现实中的利益关系集合。
它是在更大范围内,将关陇地区与关东、江南地区的政治文化传统进行对比的一种方式。遗憾的是,很多历史爱好者常常将这一概念过度具体化,生硬地应用于具体问题的分析,结果往往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
02在唐朝,皇帝通过科举等方式将文学之士纳入体系,改变了原有的政治格局。世家高门在中晚唐大量把持外朝(南衙),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学发展在隋唐时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演变与当时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紧密相连。
回溯历史,曹操在取代东汉政权的进程中,身边聚集了大量文学之士。陈寅恪先生指出,魏晋之际,曹魏政权与司马氏之间的斗争,本质上是寒门与世家大族在政治思路和任官路线上的激烈较量。
东汉以来的世家大族,不仅有着深厚的政治家族传承,还形成了极强的学术封闭传统。他们以治经为核心,凭借经术和举孝廉等儒家道德尺度,构建起庞大而稳固的社会网络,门生故吏遍布天下,牢牢把控着政治和学术资源。
而曹操部下的文官,虽有一些也出身世家大族,但他们与传统世家大族有着显著区别,他们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爱。于是,文学与经术在这一时期产生了激烈碰撞,形成了深刻矛盾。
从曹操时期开始,文学概念逐渐受到推崇,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到唐朝时,文学甚至被赋予了宗教化、神圣化、神秘化的色彩。
文学才能不再仅仅依赖于家庭教育,寒门子弟也有机会凭借出众的文学才华脱颖而出,这在逻辑上与传统世家大族的学术传承形成了鲜明对立。
在唐朝,这一矛盾更明显。唐朝初年,关东高门的世家大族往往对出仕表现出冷淡态度,贞观年间,甚至因缺官而随用随补。但随着唐朝统治逐渐稳固,社会秩序安定,大量世家大族子弟开始涌入官僚体系。
唐朝初期,官吏选任最主要的方式是门荫,贵族子弟凭借家族显赫的地位优先入仕,这种制度使得贵族阶层在政治上的优势得以延续。
到了武则天时期,局势发生了重大转变,大力推行进士科,将大量文学士人引入政治体系。她借助皇权的力量,成功打破了李唐贵族对政权的长期垄断。这一做法既满足了当时现实的政治需求,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又充分体现了对文学之士的高度推崇,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文学的良好氛围。
在唐朝,文学之士的重要性体现在诸多方面。进士成为学士、翰林学士、北门学士等皇帝秘书官后,最重要的职责便是制诰,也就是撰写圣旨。
唐朝对圣旨的撰写极为讲究,追求词藻华丽、文采斐然,推崇四六骈句的写作风格。能否写出好文章成为官员升迁的重要依据,甚至形成了专门针对文书写作的升迁线路,沿着这条线路,官员有望直达宰相之位。
正是由于唐朝上层文化对诗、赋等文学形式的高度推崇,才孕育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众多伟大诗人,他们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唐朝的文化天空。
相比之下,像杨国忠、安禄山、刘晏等具有专业技能和事务处理能力的官员,在唐朝历史上的光彩远不及文学之士,这鲜明地反映出唐朝独特的文化与政治逻辑。
03隋唐史中的这些丰富现象,最终指向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层面 —— 思维方式的建构。在古代,人们的观念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秉持着家国天下式的理念,认为个人与家庭、国家紧密相连,除了家就是国,进而延伸到天下。而在现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人们普遍认为人和人之间存在着清晰的群体划分,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对隋唐史的研究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文化层面,唐朝兵制的变化与文化发展相互影响。唐朝前期相对稳定的军事环境以及强大的国力,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文学艺术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诗歌、绘画、书法等领域人才辈出。而兵制变革带来的社会动荡,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安史之乱后,杜甫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苦难,展现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同时,军事上的需求也促使科技发展,如武器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唐朝的铠甲制作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科技实力。
实际上唐朝兵制与贵族紧密相连,府兵制在西魏至唐前期实行。府兵的挑选标准较高,贵族子弟凭借其家庭背景和自身条件,通过门荫等制度可以轻松进入军队并获得升迁机会,军队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特权。
随着兵制的变化,贵族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在府兵制时期,贵族凭借其在军队中的势力,对朝廷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力。但在募兵制时期,由于军队的性质和结构发生了变化,贵族的政治影响力逐渐从军事领域转向政治和经济领域。一些贵族开始更加注重在朝廷中担任文职官员,通过政治手段来维护家族的利益;而另一些贵族则利用自己的财富和土地,在经济领域扩张势力,成为地方上的豪强。
来源:刘三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