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南戒毒【“好”故事展播】栏目,我们将通过一个个温暖真实的案例,向您展现戒毒工作中的点滴微光与深刻蜕变。每一个从迷茫到坚定的转身,每一份从绝望到希望的期盼,都值得被记录、被传递。我们深信,真实的故事最具力量。开设本专栏,既是展现戒毒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更是为
编者按:
点亮一盏心灯,照亮回归路;讲述一个故事,传递生命力。
在云南戒毒【“好”故事展播】栏目,我们将通过一个个温暖真实的案例,向您展现戒毒工作中的点滴微光与深刻蜕变。每一个从迷茫到坚定的转身,每一份从绝望到希望的期盼,都值得被记录、被传递。我们深信,真实的故事最具力量。开设本专栏,既是展现戒毒人民警察的使命担当,更是为了汇聚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共同筑牢拒毒防毒的坚固防线。
愿这些故事能触动您心,让我们携手同行,用爱心点燃希望,用行动守护平安,在这片七彩云南的土地上共同书写更多温暖新生篇章。
戒毒人员岩某盯着转盘上歪歪扭扭的陶坯,手指还不受控制地发颤,这是他第三次尝试拉坯……“别急,跟着我的手法走。”培训老师握着他的手慢慢下压、旋转,陶土在指尖逐渐舒展成圆润的杯型,岩某紧绷的肩膀也放松了下来。
这是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省五所”)职业技能培训现场的场景。近年来,省五所以传统技艺为笔,为戒毒人员勾勒回归社会的光明路径。
引非遗入所搭建协作平台
厚植戒毒人员文化根基
省五所在调研中发现,所内戒毒人员部分来自云南茶陶文化富集地区。他们中不少人家里种过茶,或见过制陶,对这两项手艺有着天然的熟悉感与情感联结。为了让戒毒人员在职业技能培训中感受到家乡温度,强化戒治动机、增强戒治信心,自2022年起,省五所与云南大学深度合作,依托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学术资源与专家团队,创新引入“非遗戒毒”项目,持续探索“非遗制陶+职业技能培训”融合机制,为教育矫治工作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力量。校所双方通过定期研讨、资源共享、师资共建,为培训项目提供理论支撑、课程设计与实践应用的全方位保障。截至目前,省五所共开展陶艺专项培训8期、茶艺培训16期,累计40余名戒毒人员通过陶艺技能考核,128人掌握初阶茶艺技能,实现“技能学习+素养提升”双丰收。
设分层课程强化非遗技能
锤炼戒毒人员谋生本领
■■■■■
精心设计分层分类课程体系:陶艺课程融入拉坯、修坯等实操环节,让戒毒人员体验从“泥”到“器”的完整流程;茶艺课程则结合茶礼文化、冲泡技巧,帮助戒毒人员在习茶过程中提升素养、增进文化认知。为保障教学质量,选派业务骨干赴云南大学参加系统培训,并定期邀请非遗研究专家、青年陶瓷艺术家、资深茶艺师到所指导,确保教学内容兼具权威性、实用性与趣味性。
“警官,您看我做的茶碗,上面的花纹是照着家里茶山刻的。老师说这个碗可以拿到外面卖钱呢。”戒毒人员刀某捧着自己的作品说道,这曾是他不敢想象的“本事”。
建全链条机制拓就业路
助力戒毒人员顺利回归
积极构建“培训—考核—推介—就业”全链条帮扶机制,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打通戒毒人员就业对接渠道。通过定期举办“非遗技能+就业指导”专场推介会,戒毒人员可带着亲手制作的陶艺作品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展示茶艺冲泡技艺,直观呈现学习成果。
在近期一场推介会上,即将出所的戒毒人员岩某某表示:“现在掌握了一门手艺,出去以后就能更好地帮家里打理茶山了。”
通过“陶艺+茶艺”非遗双技培训,省五所探索出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矫治”的新路径,不仅帮助戒毒人员掌握安身立命的技能,更以文化浸润重塑其价值观与精神世界,为新时代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下一步,省五所将持续深化职业技能培训创新,结合市场需求与云南省戒毒人员特点,引入更多具有实用性、指导性的培训项目与课程,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以更有力的举措助力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开启新生。
文/黄 笑、张佳楠;图/黄笑
来源:云南戒毒、云南省第五强制隔离戒毒所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