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次访谈中,朴树与鲁豫聊起了自己生命中那段灰暗的岁月。那是2009年,他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在英国,音乐上受到挫折,让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不止一次想要放弃生命,甚至感到生不如死。
一次访谈中,朴树与鲁豫聊起了自己生命中那段灰暗的岁月。那是2009年,他经历了人生的至暗时刻。在英国,音乐上受到挫折,让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不止一次想要放弃生命,甚至感到生不如死。
"我不能见任何人,"朴树回忆道,"每天都有大量的负面念头充斥着我的大脑。"他不断地告诉自己:"你现在想的一切都是错觉,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安安全全地把今天度过。当明天醒来时,就是新的开始。"每一天他重复着这样的日子。
鲁豫问家人当时知道你的状况吗,朴树说:"不知道,也不想让他们知道。因为别人帮不了我,只有靠自己走出来。而找到真实自己,才是走出来的关键。"
对于朴树来说,找到真关自己才是走出那段日子的关键。那什么是"找到真实的自己"?
从心理学角度看,“找到自己”是一个剥离、发现、接纳和塑造的持续过程。
1. 剥离社会面具和外界期望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学校、社会开始,就期望我们成为"好孩子"、"成功人士"。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会了扮演这些角色,甚至忘记了面具之下自己的真实样貌。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基根的研究显示:
现代人平均每天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在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而非表达真实自我。这种"角色自我"与"真实自我"的长期分离,正是导致心理问题的重要根源。
2. 发现内在真实的感受和价值观
那面具下的自己又是怎么样的呢?只有摘下面具,才能听见内心真实的声音:我们真正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什么让我们感到充实?我们内心深处最看重的究竟是自由、创造、诚实、爱,还是安全等等?
举个例子:当别人开了过分的玩笑,面具会让我们"大度地"微笑,而真实的我们却感到被冒犯;大家都告诉我们财富是成功的标准,而内心深处,我们可能觉得自由和精神独立更重要。
3. 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光与暗
许多人无法找到自己,根源在于难以接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
那怎么接纳真实的自己呢?真实自己,可能就像一个未打扫的房间:家具有些破损,墙面有旧痕,角落里堆着杂物。但当你坦然承认:"是的,这就是我的房间,它虽有些破旧,有些乱和差,但它是我的",只有这样,你才能在这里真正地放松,做回真实的自己。
朴树对此深有体会,他分享了一个例子:"记得很清楚,有一篇报道说我在撒娇,当时看了很难受。但现在看来,他说是对的,我确实是有些撒娇,也有些端着。当我愿意去面对自己是一个这样的人,不再挣杂,不再拧巴,反而放下了,放轻松了很多。"
美国心理学会2022年的一项研究证实了这种自我接纳的力量:能够全面接纳自我的人,抑郁复发率比不能自我接纳的人低47%。
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自己?
1. 深度倾听自己
通过写日记、冥想、散步、在大自然中发呆等方式,与自己的对话。不妨问问自己:"我现在感觉如何?""为什么那件事会引起我如此强烈的反应?"(这往往意味着价值冲突)"做什么事情时会忘记时间?"(这通常指向真正的兴趣所在)
情绪是我们内心最直接的信号。当我们产生情绪时,不要急于压抑,而应探索其背后的原因。
2. 行动中验证自我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真正的认知来自于实践。比如,你可能尝试新的爱好、改变穿衣风格、独自去陌生的地方旅行,这些体验都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热爱。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那些让我们全神贯注、忘记时间的事情——心流状态时,最能接触真实自我。它能热情和天赋所在。
3. 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找到自己的最终体现,是做出与内心一致的生活选择。这可能意味着:换一份薪水更低但更符合价值观的工作;结束一段消耗自己的关系;公开表达一个不受欢迎但自己坚信的观点。
每一个遵从内心的微小选择,都是在强化我们的"自我肌肉"。
写在最后:
访谈中,鲁豫问朴树:"是不是艺术家都需要有强烈的情感的波动才能创造更好的作品?"
朴树的回答:"其实我并不想当艺术家。如果说摆弄花草让我感到开心,我其实很乐意变成一个花草匠。最重要的是,你要找到那个让你开心的东西!
来源:点点滴滴健康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