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怪动作越说越多?你可能触发了抽动症的“禁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7:14 1

摘要:当孩子频繁出现挤眉弄眼、清嗓子、耸肩等不受控的 “怪动作”,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而家长的过度干预,恰恰会成为症状加重的 “推手” 。

当孩子频繁出现挤眉弄眼、清嗓子、耸肩等不受控的 “怪动作”,很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而家长的过度干预,恰恰会成为症状加重的 “推手” 。

一、先搞懂:抽动症不是 “装的”,是神经在 “求救”

抽动症是儿童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学龄期患病率达 3%—10%,男孩发病率是女孩的 3—5 倍。它的核心特点是 **“不自主、刻板重复”**,就像大脑神经信号出现了 “乱码”,具体分两类:

运动性抽动:从面部的眨眼、皱鼻、扮鬼脸,到颈部的摇头、耸肩,再到四肢的甩手、抖腿,严重时会出现蹦跳、旋转等复杂动作;

发声性抽动:清嗓子、干咳、吸鼻子是最常见的,部分孩子会发出鸟叫、吼叫,甚至不自主说脏话(秽语综合征)。


关键提醒:这些动作孩子自己控制不了,且会随情绪波动 —— 紧张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着后完全消失。把它当成 “调皮” 去纠正,只会适得其反。

二、警惕!3 个家长最易踩的 “禁忌雷区”

禁忌 1:反复提醒 —— 把 “无意识抽动” 变成 “刻意关注”

“你又在眨眼了!”“说了多少次别耸肩!”

这类提醒看似是 “纠正”,实则会让孩子从 “没察觉” 变得 “时刻关注自己的动作”。神经科研究发现,过度关注会刺激大脑分泌去甲肾上腺素,让神经更兴奋,抽动频率直接翻倍,形成 “提醒→紧张→抽动加重” 的恶性循环。

真实案例:8 岁的乐乐原本只是偶尔清嗓子,妈妈每次听到都立刻制止,半个月后,乐乐不仅清嗓子更频繁,还新增了挤眼的动作,医生判断是 “关注强化效应” 导致症状扩展。

禁忌 2:批评指责 —— 用压力 “点燃” 神经敏感

“你是不是故意的?”“别人都不这样,就你特殊!”

抽动症孩子的神经本就处于敏感状态,批评指责会让他们陷入自卑、焦虑,体内应激激素骤升,直接 “引爆” 症状。临床数据显示,70% 的抽动加重案例都与 “家庭批评频率增加” 直接相关。

更可怕的是,心理伤害会比抽动本身更难修复。不少孩子因为被嘲笑、指责,开始回避社交、拒绝上学,甚至出现咬嘴唇、抓伤自己的自伤行为。

禁忌 3:双标干预 —— 一边禁孩子,一边自己 “制造刺激”

“不许看手机!” 转头自己刷短视频到深夜;

“别吃零食!” 却把含色素的糖果放满茶几。

这种 “双重标准” 不仅让孩子抵触,还会持续给神经制造刺激:

屏幕强光、快速画面会直接干扰神经递质平衡;

零食里的人工色素、防腐剂、咖啡因,会让 30% 的患儿在 1-2 天内出现症状加重;

家长刷手机的光线和声音,会让孩子的注意力不断被打断,神经始终处于 “紧绷状态”。

三、科学应对:3 步帮孩子 “松绑” 抽动症状

第一步:先 “排除”,再 “接纳”—— 别误把疾病当习惯

发现孩子有 “怪动作”,先做两件事:

医学排查:带孩子去儿科或儿童保健科,排除结膜炎、倒睫等眼部问题(这些也会导致频繁眨眼),再通过专业评估确诊是否为抽动症;

坦诚沟通:告诉孩子 “这不是你的错,是身体的小神经在调皮,我们一起帮它恢复”,让孩子放下心理负担。

第二步:用 “淡化 + 转移” 代替 “纠正 + 制止”

轻微抽动:视而不见

对不影响生活的眨眼、清嗓子,假装没看见。家长的 “淡定” 会让孩子觉得 “这个动作不可怕”,反而能减少关注带来的紧张。

明显抽动: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抽动频繁时,用他喜欢的事转移焦点,比如 “我们来拼个拼图吧”“要不要去玩会儿跳绳”,用轻松的互动让神经放松下来。

第三步:造 “低刺激环境”—— 全家一起做 “减法”

屏幕减法:定 “家庭无屏时间”(如晚 7 点后全家不看电子设备),7-12 岁孩子每天屏幕时间≤30 分钟,避开短视频、快切游戏等强刺激内容;

饮食减法:停掉含色素、防腐剂的加工零食,用水果、原味坚果、无糖酸奶替代,记 “饮食 - 抽动日记”,找出会加重症状的食物(如部分孩子对巧克力、可乐敏感);

压力减法:减少 “必须考 100 分”“快点写完作业” 的催促,每天留 30 分钟让孩子自由玩(跳绳、拍球等运动能释放压力,对缓解抽动特别有效)。

结尾: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以下 4 种情况,别靠 “家庭调整” 硬扛,尽早找儿童神经科或保健科医生干预:

抽动频率增加(如每分钟眨眼≥10 次)、部位扩展(从面部到四肢);

抽动影响吃饭、写字、睡眠等日常生活;

孩子出现情绪低落、易怒、拒绝上学等心理问题;

合并注意力不集中、强迫行为(如反复洗手)等共患病。

最后想对家长说:抽动症就像孩子的 “神经小感冒”,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后会逐渐缓解。比起 “纠正动作”,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 “不被关注、不被指责” 的成长环境 —— 你的淡定和接纳,才是孩子最好的 “解药”。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来源:育儿之心得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