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说完后低头洗菜,仿佛只是说了句很普通的话。但我听完后,心里不安了好几分钟。因为这些年在一线接触的病例太多,我知道,意外感染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无害的瞬间里。
母亲那天只是去菜市场买了条鱼,回来后却跟我说了一句让我警觉的话:“我看到有个年轻人晕倒了,嘴角都是血,好多人围着看,有人想帮,但没人敢碰。”
她说完后低头洗菜,仿佛只是说了句很普通的话。但我听完后,心里不安了好几分钟。因为这些年在一线接触的病例太多,我知道,意外感染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无害的瞬间里。
新数据出来的时候,我刚和几个同行吃完饭,270万新增艾滋病例的统计数字摆在眼前,没人说话,空气安静得能听见筷子敲碗的声音。
我们都清楚,这不是某个地区的问题,是所有普通人都绕不开的现实。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自己很远,其实它就在你坐过的公交座椅、用过的公厕、剪过指甲的美甲店。
我去社区讲健康课时,常有人问我:“医生,艾滋不是只会通过某些行为才传染吗?”每次听到这种问题,我都要花时间解释。传染路径确实有限,但风险场景却很多。尤其是“3不碰”,不是吓人,是很多前车之鉴换来的经验。
那次在县医院实习,有个年轻人因为高烧送来,查不出病因,最后抽血发现是艾滋。我问他有没有高危行为,他一脸懵,说自己连恋爱都没谈过。
后来追查发现,他几个月前在路边理发摊修脚,修脚刀没消毒,前一个客人脚上有伤口。这件事我记了好多年。不是所有感染都来源于你以为的“高危”场景,真正危险的是你忽视的那些细节。
“3不碰”是我这几年反复提醒家人、朋友的原则:来历不明的针具不碰,陌生人血液不碰,共用器具带血迹的不碰。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总有人不当回事。
去年亲戚家孩子在学校被同学用针扎闹着玩,结果那支针是捡来的,美术课上用的,老师也没检查干净。谁也笑不出来,一个无心之举,换来长达几个月的监测与等待。
有次我在地铁站看见一个人鼻血喷涌,旁边人都吓得后退。我拿出随身的小瓶酒精和纸巾递过去,但没直接接触他身体。不是冷漠,而是要懂得保护自己。公共场所不管多紧急,有些底线不能破。尤其是血液,哪怕只是一滴,也可能藏着病毒。
我外甥女前阵子去做美甲,回来跟我炫耀颜色多漂亮,我看了看她指甲边缘有些红肿,问她是不是店里没用一次性工具,她说不知道。我没说太多,当晚就带她去医院做了检查。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潜在风险一旦种下,就得承受等待结果的煎熬。
社区里一个老邻居,退了休在家种花养鸟,身体一向不错。突然有天我接到他女儿电话,说他被查出艾滋。我过去看他,他反复念叨“我哪做错了”。
他平时喜欢自己修脚,还去旧货市场淘些老工具,便宜又结实。结果那套工具是人家医院淘汰的,边缘有锈斑,可能残留过血液。他不是不讲卫生,是不懂这些风险。很多人不是不在乎健康,是没被提醒到。
有回我跟老伴去旅游,在高速服务区看到有人晕倒抽搐,一位大姐冲上去直接掐人中,还把嘴贴了上去做人工呼吸。我们赶紧拦住她,用随身携带的急救面罩处理。
她当时一脸不解地看我们,觉得我们多此一举。我告诉她:任何接触体液的行为都不能鲁莽,哪怕只是想救人,也不能用自己的命去赌。她后来加了我微信,说没想到自己差点就做错了事。
我曾经帮一个朋友处理他弟弟意外摔伤的事,他弟当时骑电动车摔破了膝盖,被路人扶起时,有一位好心人拿纸巾按住伤口,纸巾上有血却直接扔在地上。
旁边一个小孩捡起来玩,被我们及时制止。血液暴露,不是消毒水就能解决的。很多人还停留在“用水冲干净就行”的认知上,这是极其危险的误区。
说这些不是为了吓你,而是因为我见过太多“我以为没事”的悲剧。艾滋不是过去时,它就在我们身边,像影子一样藏在生活缝隙里。你不懂它,它就可能找上你。所以“3不碰”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其实是对你整个家庭的保护伞。
包括我自己,出门包里常备一次性手套、医用酒精棉片和口罩。有人说我太谨慎,我只笑笑。从业二十年,我见过太多“早知道就好”的眼神。每一次后悔,都是因为当初没把一句话当回事。哪怕只有一丝可能,我也宁可被人笑小题大做,也不想哪天换来医生的一句“你恐怕已经感染了”。
有些人觉得公共场合不可能那么倒霉,碰上病毒的几率太小。也许是,但我想说,风险不是靠概率决定,而是靠你有没有防范来决定。你不在意,它就可能找上你。
我曾经劝一个邻居别去那家理发店,因为他们用的工具消毒不规范,他笑我多事。两个月后他头皮起了疹子,检查后发现有感染迹象,吓得连夜换了地方。
我家小孙子小时候在幼儿园被同学咬了一口,咬破皮了。老师打电话过来时,我第一反应不是责怪孩子,而是问:“那孩子有没有检查记录?”有人说这太夸张了,但我知道,有些事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哪怕只有0.01%的可能,我也不敢拿孩子去试。这不是多虑,是负责。尤其是对家人,对下一代,很多决定必须慎之又慎。
“3不碰”,不是一句口号,是我见过太多故事后,刻在心里的经验。不碰别人用过的针具,不碰不明血迹,不与陌生人共用易破皮的工具。这三件事,做到了,风险就能降到最低。如果你觉得麻烦,想想那270万新增病例里,有多少人也曾这样想过。
我在讲课时,常说一句话:“你可以不怕死,但不能不怕后悔。”现在的艾滋病虽然能控制,但生活质量、心理压力、家庭影响,远不是一颗药片能解决的。很多人以为感染后还能过得和以前一样,但真正的生活,从此就变了颜色。
我宁愿多啰嗦几句,也要把这话讲到你心里。不碰就是不碰,不管是谁,不管在哪。你的一次谨慎,也许就是家人一生的安心。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艾滋病防治知识手册》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病毒传播路径研究报告》
3. 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共场所安全使用工具卫生调查》
4. 上海市健康教育中心《居民健康行为与疾病预防指南》
5. 中国红十字会《急救知识与传染病防护培训教材》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