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白酒三季报全线暴雷,5个龙头暴降30%,这个指标严重下滑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05:53 2

摘要:茅台的直营渠道卖出了148亿,五粮液的批价跌到920块,而四川的经销商,正把窖藏十年的国窖1573押进银行,换30万贷款去开奶茶店。

茅台的直营渠道卖出了148亿,五粮液的批价跌到920块,而四川的经销商,正把窖藏十年的国窖1573押进银行,换30万贷款去开奶茶店。

这不是段子,是2023年白酒行业的现实切片。

过去二十年,白酒是“液体资产”,是压箱底的硬通货,是“越放越值钱”的信仰。

但今天,这个信仰正在裂开。

库存压得经销商喘不过气,批价一路下挫,连税收都在沉默地报警——9月烟酒消费税同比跌了12.7%,这是自2016年以来的首次下滑。

不是没人卖酒,是没人敢买酒了。

高端白酒的消费场景,正在被三股力量掏空:公务消费退潮、商务送礼转冷、个人收藏降温。

曾经靠“面子经济”撑起的高价体系,突然发现,没人愿意为一瓶酒的“身份象征”多掏300块了。

而在这场风暴里,茅台是唯一一艘没漏水的船。

它不靠经销商,它自己开直营店、做小程序、卖冰淇淋。

i茅台平台前三季度营收148亿,同比增长76%,直销占比逼近45%——这个数字意味着,茅台已经绕开了传统渠道的“中间商吃差价”游戏,直接把酒卖给消费者。

它不再依赖“囤货炒作”,而是用数字化的触角,把每一瓶酒的流向、价格、用户,都握在自己手里。

这不是“卖酒”,这是在重建一套全新的酒类零售操作系统。

相比之下,五粮液还在用老办法救火:回购股票、限制库存、扫码发红包。

但市场不买账。

华东地区普五批价仍卡在920元,比年初跌了近两成。

回购4到8个亿,听起来不少,可对一个年营收超700亿的企业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真正的问题是:你发红包,消费者买一瓶,是真喜欢,还是图那5块钱红包?

当价格预期持续向下,任何促销都只是延缓坠落的缓冲垫。

更危险的,是那些藏在暗处的金融化风险。

四川、贵州的中小经销商,四成以上把白酒当抵押品去申请经营贷。

银行评估价虚高30%,一瓶酒被估成两瓶价,贷款额度翻倍。

这本质上是“用未来预期透支当下现金流”。

现在监管出手了,银行收紧贷款,抵押物估值回调,这些经销商手里的“硬资产”瞬间缩水,还不上贷款,只能抛酒套现。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荒诞又真实的画面:贵州某县城,一家卖了十年飞天茅台的店铺,关门了,改成了“鲜果茶饮”。

老板说:“酒放三年,没人要;奶茶卖三天,有人排队。

这不是“转型”,是生存倒逼的逃亡。

外资也在撤离。

北向资金9月净卖出白酒股180亿,创三年新高。

机构分歧巨大:广发说五粮液利润要腰斩,中信却说茅台抗周期能力极强。

矛盾的背后,其实是两个逻辑的碰撞:一个是“周期下行期,龙头更值钱”,另一个是“高估值泡沫,该破了”。

但别急着抄底。

现在的白酒股,不是“便宜”,是“不确定”。

你买的是茅台,还是它的估值幻觉?

你买的是五粮液,还是它那套失效的渠道体系?

当库存周期拉长到180天,当经销商开始转行卖奶茶,当银行不敢再收酒当抵押品——你凭什么相信,春节一到,一切就能回到从前?

真正的机会,不在股价低点,而在新模式里。

茅台的“冰淇淋+白酒”联营店,不是噱头,是试探:年轻人愿意为一杯酒味冰淇淋买单,说明他们不抗拒酒,只是抗拒“老派消费”。

区域酒企搞直播带货,不是为了卖酒,是为了重建信任。

他们不再讲“窖藏20年”,而是讲“本地酿造,不加香精”。

未来的赢家,不是谁的酒最贵,而是谁最懂“怎么让人愿意喝”。

白酒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但白银时代才刚开始。

它不再是金融资产,而要回归消费品本质:口感、场景、体验、情绪价值。

茅台能活下来,是因为它提前十年布局了“去渠道化”;五粮液的困境,是它还在用2015年的地图,走2023年的路。

下一个十年,谁能把酒从“收藏品”变成“生活方式”,谁就能活下来。

别盯着批价了,盯着年轻人的奶茶杯——那里面,可能藏着白酒的未来。

来源:欢快饭团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