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亡国之君,竟然在西藏萨迦寺定居34年,最后因两首诗被冤杀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9:27 1

摘要:他是南宋的亡国之君;他是忽必烈的女婿瀛国公;他是西藏萨迦寺的住持合尊法师;他是中国历史上游历最远的一个汉人皇帝;同时,他还是中国历代亡国之君中最能放下执念的一个人。

他是南宋的亡国之君;他是忽必烈的女婿瀛国公;他是西藏萨迦寺的住持合尊法师;他是中国历史上游历最远的一个汉人皇帝;同时,他还是中国历代亡国之君中最能放下执念的一个人。

但最后,他即便躲到了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还是没能逃脱被杀的命运。

这个人他是谁呢?他从亡国之君变成了雪域高僧,他这颠沛流离,如履薄冰的一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传奇故事?

公元1323年春,整个雪域高原还处在天地封冻之间,一支数量不多的元兵冲入了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寺。

萨迦寺的僧侣们急忙出来阻拦,并询问这批元军来到萨迦寺所为何事。然而,为首的元军首领并没有理会僧侣的询问,而是直接带人往萨迦寺住持——合尊法师的经房走去。

最后,在全寺僧侣的注视下,这批元军逮捕了他们的住持合尊法师。后来,他们又在合尊法师所译的经文中,搜出了两张已经发黄的宣纸。而那两张宣纸之上,用工整的汉字书写着两首诗。

其中一首诗的题目是《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诗文是:“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诗文最后的落款是——南归道士汪元量。

另一首诗的题目是《在燕京作》,其内容只有简单的四句话:“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落款是木波讲师。

随着这两首诗文的被披露,在元朝统治者眼里,这位合尊法师谋反的证据被坐实。

合尊法师被元军逮捕时已经53岁了,并且他已经在日喀则的萨迦寺生活了34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得道高僧。抓捕这样一个高僧,自然在当地引起了巨大轰动。

合尊法师被抓的消息,很快就通过僧侣的口传到了萨迦寺周边藏民百姓的耳中,而后这些藏民携家带口的来到了萨迦寺门外。

在合尊法师被元军押解出萨迦寺的山门时,挤满萨迦寺山门的藏族百姓不由的对合尊法师投来了虔诚不舍的目光。

得益于合尊法师在萨迦寺传承佛法,扶危济困34年,这些萨迦寺周围的藏民百姓,早已把合尊法师当成此生的信仰。现在合尊法师被元朝统治者以谋反罪名所抓,他们便失去了精神依托,此刻又怎能不动容。

于是,在合尊法师被押上囚车的那一刻,围在萨迦寺门口的藏民百姓,满含深情的唱出了一曲流传至今的歌谣:“西霞别西沉,今日圆满喜乐,充满了彩虹之光;来自中原之子,你是黎明星星,请别急于回乡,留此传宗接代……”

然而,日喀则藏民的深切哀求,终究没能感化元军手中的剔骨弯刀,合尊法师最终也没能在萨迦寺找到一个代替自己传承佛法的人,就被元军的囚车带走。

公元1323年四月,合尊法师一路坐着囚车被被元军从西藏日喀则押解到甘肃河西(武威),随后被元英宗赐死于河西之地,终年54岁。

据说合尊法师在被元军杀死时,他流出的血是乳白色的,暗示着合尊法师是含冤而死?

那么,这个合尊法师到底是谁呢?他为什么是藏民口中的中原之子?他和瀛国公,木波讲师,汪元量,林和靖又都是什么关系呢?他好好一个在西藏萨迦寺传承佛法的得道高僧,为何会被距离他万里之遥的元英宗关注,最后仅凭两首诗文就惨遭赐死呢?

而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就必须先了解合尊法师的前世今生。

公元1270年,合尊法师出生在繁花似锦的江南水乡。但合尊法师可不是平民家的孩子,他生于帝王之家。他的父亲是南宋第六任皇帝宋度宗赵禥,他的生母的宋度宗的皇后全氏,并且他还是宋度宗和全皇后的长子。

故而,合尊法师一出生,就坐实了天潢贵胄的身份。如果不出意外,在他的父亲宋度宗去世后,他就是南宋的第七任皇帝。

合尊法师出生后,他的父亲宋度宗赵禥给他取名赵㬎,寓意为被太阳照耀的人。但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赵㬎一生的大部分时间,竟然是在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渡过的。那里空气稀薄,天气寒冷,这个从一出生就寄希望于被太阳照耀的人,最终却流落于苦寒之地。

宋度宗赵禥虽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赵㬎是一个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的人,但是赵禥本人的生活却并不阳光。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完全是因为他的伯父宋理宗赵昀没有儿子。由于南宋的江山需要传承,宋理宗在临死之前,只能将皇位传给赵禥这个唯一的侄子。

所以,宋度宗赵禥的皇位和白捡的差不多。

既然是白捡的皇位,那宋度宗继位之后便开始使劲挥霍,终日沉迷酒色,将国事全权交给奸相贾似道处理。

合尊法师赵㬎出生时,他的父亲赵禥已经当了五年皇帝了,而当时北方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已经兵围南宋的大门襄阳三年之久了。而这些军情,宋度宗赵禥都不知道。

公元1273年二月,在赵㬎两岁多的时候,元军攻破了南宋的襄阳城,打开了南宋王朝中部的大门。

但是,襄阳的丢失并没有引起宋度宗赵禥和贾似道的重视。公元1273年十一月,宋度宗还在闲暇之余,加封已经三岁的赵㬎为左卫上将军,封嘉国公。

公元1274年,在赵㬎四岁那年,20万元军顺着从襄阳撕开的口子一路南下,先是攻占了汉江的沿途重镇,而后在进入长江后一路攻克武昌,九江等沿江重镇。

公元1274年夏天,就在20万元军张开大口要鲸吞南宋的天下时,终日只知吃喝玩乐的宋度宗赵禥被吓死了。由此,这个挥霍无度的宋度宗,完美的与亡国之君擦肩而过,将亡国的黑锅甩给了自己的儿子。

由于赵㬎是宋度宗赵禥和全皇后的儿子,所以时年已经四岁的赵㬎,便在宋度宗的灵前继承了南宋的皇位,成为了南宋的第七任皇帝。

赵㬎继位时只有四岁,南宋王朝的朝政便由宋理宗的皇后谢道清主持,而外面的一切事务,则是由贾似道负责。

公元1275年,20万元军在元将伯颜的带领下进驻长江中游的安徽芜湖。在此国家危难之际,南宋的谢道清太后命贾似道带领15万大军前往安徽芜湖迎战。

但是过了没多长时间,贾似道统率的15万水师就在安徽芜湖的丁家洲全军覆没。

贾似道统率的15万大军,已经是南宋最后的家底。随着这15万大军的败亡殆尽,20万元军在长江上更无对手。而后元军一路南下,先后攻占南京,镇江,苏州,最后于公元1276年正月包围南宋的都城临安。

公元1276年二月,深感无力回天的谢道清太后,以5岁赵㬎的名义向元军主帅伯颜递上了乞降表。

乞降内容大致如下:
“天命有归,臣将焉往,谨奉皇帝与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江西、湖南、两广、两淮、四川见存诸郡,悉奉圣朝。为宗庙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重念,不忍臣三百余年宗社邃至殒绝,恩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弥望。”

这是赵㬎继位两年以来,以他的名义发出的第一道诏命,同时也是最后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发出之后,标志着赵㬎即将从天潢贵胄的九五之尊,沦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

当时,只有5岁的赵㬎并不知道这道诏书发出去的后果,他只知道他的奶奶谢太后,他的母亲全太后,以及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告诉他应该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才能保全赵家的宗庙。

但就在这时,赵㬎7岁的哥哥赵昰和4岁的弟弟赵昺却并没有选择投降。由于这两个皇子不是全皇后所生,他们在南宋皇族准备投降的时候,跟随着张世杰,陆秀夫等不愿投降的南宋将领逃到了海上。

在赵昰和赵昺逃往海上的第二天,5岁的赵㬎和奶奶谢道清一起下令打开了南宋都城临安的大门,迎接元军主帅伯颜入城。

随着赵㬎和谢太后的开城投降,南宋王朝在江南一百五十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尽管此时的赵㬎只有5岁,但他也从此背上了亡国之君的名头。

公元1276年三月,在投降一个月之后,蒙元王朝的皇帝忽必烈下旨,让投降的南宋君臣前往大元王朝的都城大都(北京)觐见。随后,6岁的赵㬎就跟着母亲全太后以及一些文武大臣被元军沿着京杭大运河送往大都。由于太皇太后谢道清突然生病,暂时被允许留在临安的皇宫居住。

而这次跟随赵㬎一起北上大都的人里面,就有写《瀛国公入西域为僧号木波讲师》这首诗的作者汪元量。

汪元量是一个诗人,但他同时也是南宋的宫廷乐师,在北上大都的路上,是汪元量一直照顾着6岁的赵㬎。因此,汪元量便成了赵㬎少年时代最信任的人。

公元1276年五月,在经过两个多月的长途跋涉之后,6岁的赵㬎终于来到了大都,见到了大元王朝的皇帝忽必烈。

在觐见完忽必烈之后,6岁的赵㬎便跟随母亲全太后在元大都开始了被拘禁的生活,而在不久之后,病情有所好转的谢太后也来到了大都。在将赵㬎一家凑齐之后,忽必烈特意盖了三间宫殿将这三个人圈养起来。

公元1279年五月,在大都生活了三年之后,9岁的赵㬎听说了自己的哥哥赵昰和弟弟赵昺全部战死东南沿海,连南宋最后的大将张世杰也死于海上飓风。9岁的赵㬎这时才隐约意识到南宋时彻底灭亡了。

公元1280年,由于在江西抗元被捕的文天祥拒不投降元朝,于是忽必烈便让10岁的赵㬎前去劝说文天祥投降。但是没想到文天祥在看见赵㬎之后,竟然伏地而泣,一边哭着一边说道:“陛下请回,陛下请回……”,这让10岁的赵㬎一时不知所措。

公元1282年,在赵㬎12岁那年,有人在元朝的都城趁夜发动叛乱,扬言要救出被忽必烈关押的文天祥和宋恭帝赵㬎,而后江南地区也爆发了小规模的叛乱,打的也是宋恭帝赵㬎的名号。

这样一来,就把12岁的赵㬎推向了风口浪尖。

事情发生后,忽必烈为了稳定民心,平息舆论,便将文天祥在大都处死。而后又加封赵㬎为瀛国公,并将自己的一名公主许配给12岁的赵㬎。

赵㬎由此成为了忽必烈的女婿。

但是,为了防止有人继续利用赵㬎的名头作乱,忽必烈在加封完赵㬎之后,便将赵㬎一家迁往远离汉地的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

公元1385年,在被迁往上都三年后,15岁的赵㬎与元朝公主生下一子,赵㬎给其取名为赵完普。

谁曾想,就在赵完普出生没多久,江浙地区和四川地区又有人打着赵㬎的名义造反,于是16岁的赵㬎便选择了在上都的乾元寺出家为僧,取名木波法师,以洗刷自己的嫌疑,同时也断了那些打着他名号起事的人的念想。

出家之后,赵㬎一心投入佛法之中,他不仅研习汉文佛法,更是对梵文、藏文经书涉猎极深。到了公元1288年,18岁的赵㬎已经是乾元寺内一名佛法精湛的僧人。

然而,尽管昔日的南宋末代皇帝赵㬎已经出家,但是随着他不断的长大,江南和四川之地打着他的旗号,一心致力于恢复大宋江山的起义越来越多。再加上晚年的忽必烈比较多疑,赵㬎为了苟全性命,只能向忽必烈上书,请求去万里之外的吐蕃(西藏)学习大乘佛法。

忽必烈本来还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日渐长大的南宋亡国之君赵㬎,但是此时的赵㬎为了避祸,竟然主动请求去万里之外的青藏高原出家,这正是忽必烈求之不得的。

吐蕃是公元1247年在蒙古第三任大汗贵由统治期间归降蒙古的,后来蒙古第四任大汗蒙哥继位之后,他将青藏高原和漠南汉地的统治权都给了忽必烈。截止到公元1288年,蒙古人已经统治青藏高原40多年了,而忽必烈也经营青藏高原37年了。

所以,即便赵㬎去了万里之外的青藏高原,他还是处于忽必烈的监视之下。而赵㬎一旦去了青藏高原,他与江南故地相距万里,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说对元朝的统治产生威胁,就说此生还能不能回到中原都是问题。

于是,在赵㬎提出要去青藏高原学习佛法的请求后,忽必烈赐予了赵㬎一大笔钱财,让赵㬎早日启程。

投身雪域高原

赵㬎启程前往青藏高原之时,陪伴并照顾了他将近13年的南宋宫廷乐师汪元量前来为其送别。在来送别赵㬎之前,汪元量已经出家为道士,并且在忽必烈的准许下,即将返回南宋昔日的都城临安。

于是在赵㬎出发之时,汪元量写下了“木老西天去,袈裟说梵文。生前从此别,去后不相闻”的诗句。

汪元量似乎是看出了赵㬎长大后的无奈与心酸,他知道去青藏高原不是赵㬎的本意,但是为了能够有一个善终,赵㬎必须做出这样的选择。而当时的汪元量已经47岁了,他知道赵㬎这一去,他们此生再无相见的可能,于是便在赵㬎临走之前写下了这首诀别诗。

对于老友汪元量的道别,赵㬎当即写下了““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这四句诗作为回应,向汪元量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林和靖是北宋初年的隐逸诗人,他一生既没有入仕当官,也没有娶妻成家,陪伴他一生的只有梅花与野鹤。赵㬎在诗中提到林和靖,就是想告诉汪元量,自己往后余生,要做一个像林和靖一样闲云野鹤的人,他要一心钻研佛法,青灯残卷了此余生。

而赵㬎想要过上像林和靖一样的隐逸生活,就必须要忘记自己以前南宋皇帝的身份,也要忘记自己大元瀛国公的身份,他要忘记以前的一切孤身上路,而无论是自己的江南故乡,还是忽必烈的元大都,他都不会再回去了。

看见赵㬎已经放下了一切,前来送别的汪元量从此便不再担心赵㬎的生活,因为他知道18岁的赵㬎已经在参悟佛法中找到了自我救赎之道。他将来还会用这超越尘世的救赎之道,去救赎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于是,47岁的汪元量和18岁的赵㬎挥手告别,从此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在与汪元量分别之后,赵㬎便一路穿过河北,山西,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等地,最后来到了西藏与尼泊尔交界的日喀则萨迦寺学习佛法。

日喀则已经是大元王朝的边缘之地,此处山高路远,来自中原地区的江山社稷,皇权更迭,以及功名利禄之风,再也无法吹到巍峨耸立的喜马拉雅山下。在这里,他不再是南宋的皇帝,也不再是忽必烈的女婿,更不是大元王朝的瀛国公,他只是一个法名叫木波法师的纯粹僧人。

于是,从公元1288年之后,赵㬎在喜马拉雅山下的那片人间净土里,一心参悟佛法。由于赵㬎有着一颗超越世俗的心,再加上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他在往后的岁月里用汉文和藏文分别翻译出了佛教的经典之作《大乘百法明门论》、《业报因果论》、《因明入正理论》。

逃不掉的宿命

公元1310年,赵㬎因其精湛的佛法造诣,再加上他普度世人,救世人于火海的广阔心胸。他在40岁的时候当上了萨迦寺的住持,并被人尊称为合尊法师。在当上住持之后,化身合尊法师的赵㬎开始四处讲学,在西藏境内弘扬大乘佛法。

如果按这种情况发展下去,赵㬎的一生,将会像唐朝的玄奘大师一样,以得道高僧的身份载于佛教的史册,成为后世顶礼膜拜的对象。

但是在公元1322年,元朝的第五任皇帝元英宗突然想起来南宋的亡国之君赵㬎还在青藏高原出家为僧,于是他便派人前往日喀则的萨迦寺去打探赵㬎的情况。

但是当元英宗的人来到萨迦寺时,却看到赵㬎被一众信徒簇拥的场景。一个江南地区的亡国之君,竟然在南宋灭亡46年后,又在万里之外的雪域高原获得了这么大的威望。反观元朝这边,自忽必烈1294年去世到元英宗继位,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已经换了4个皇帝。

故而,赵㬎在雪域高原获得的威望,是元英宗不能接受的。后来,元英宗便派人四处查找赵㬎从公元1276年投降元朝以来,企图作乱的证据。而在不久之后,赵㬎与汪元量分别时写的那两首诗,便通过有心人的口传了出来。

于是,元英宗便派人前往青藏高原的萨迦寺,将已经在西藏传承佛法35年的赵㬎抓捕了起来。并在赵㬎翻译的经书里,找到了那两首代表赵㬎怀恋故国,意图作乱的“反诗”。

但元英宗不知道的是,赵㬎来青藏高原之前所做的那首《在燕京作》,其实是他放下一切,大彻大悟的开始。

公元1323年,在元英宗欲加之罪的冤枉下,54岁的赵㬎被元兵押解到甘肃张掖处死。

公元1351年,在赵㬎去世28年后,出生于江淮之地的韩山童自称宋徽宗赵佶的八世孙,与刘福通带领着3000红巾军,在安徽颍州(阜阳)发起了反对元朝统治的战争。

公元1368年,在赵㬎去世45年后,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最后胜利者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而后统一了华夏大地,建立了大明王朝。

此时,作为南宋亡国之君的赵㬎,已经长眠于幽冥的地下,他不知朱元璋的北伐大都,更不知朱棣的五征漠北。

而赵㬎也根本就不想知道这些,因为在踏入雪域高原之前,他早已将所有的执念放下。所有的人事代谢,往来古今,在赵㬎看来,到最后都是一场空。

来源:凌峰公子讲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