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娱乐圈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老戏骨于和伟在24小时内被央视连续点名两次!第一次是10月27日上午10点42分央视文艺的微博肯定,第二次是当天下午3点28分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深度报道。这种高规格的官方认可,近几年在内娱堪称罕见。
娱乐圈最近发生了一件大事——老戏骨于和伟在24小时内被央视连续点名两次!第一次是10月27日上午10点42分央视文艺的微博肯定,第二次是当天下午3点28分央视新闻客户端的深度报道。这种高规格的官方认可,近几年在内娱堪称罕见。
从龙套到央视力挺:于和伟的30年逆袭
于和伟的演艺之路,就是一部“厚积薄发”的教科书。这个东北汉子出生在辽宁抚顺普通家庭,初中毕业后考入中专音乐班,之后进入抚顺话剧团。在大姐的支持下,他考入上海戏剧学院,却因外形不够出众,毕业后经历了长达12年的龙套生涯。
最窘迫时,他一场戏只有200元收入,连养家都成问题。但即使在《大宅门》《历史的天空》等剧中演小配角,他也从不敷衍。39岁才逐渐被观众记住,却屡次与金鸡奖、飞天奖擦肩而过,自嘲“早已习惯在台下鼓掌”。直到50岁凭借《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一角拿下白玉兰奖,三十年的坚守才终于被看见。
央视点名的三大信号:内娱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央视的两次点名,背后藏着三大清晰信号,条条戳中当下娱乐圈的痛处。
正剧+实力派成新流量密码
于和伟主演的《沉默的荣耀》是央视为纪念台湾光复80周年推出的重磅作品。这部剧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却创下收视率破4%的纪录。剧中于和伟饰演的吴石将军,仅凭一句“若一去不回,就一去不回”的台词,就将革命者的风骨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近年古偶剧陷入“工业糖精”的怪圈,同一批流量演员在不同剧组“换乘恋爱”,靠炒作CP、买热搜维持热度。而《人民的名义》《狂飙》等剧的爆火证明,观众早已厌倦悬浮剧情,真正的好剧本+硬演技才是王道。
演员的社会价值压倒流量热度
如今内娱陷入“数据崇拜”的怪圈:粉丝量、热搜次数成了衡量演员价值的标准。但于和伟对此很清醒:“公众人物要思考能做出什么贡献。”
他不炒作人设,很少参加综艺,为演好吴石将军,他通读数十万字史料,甚至手抄烈士家书体会角色心境。这种用角色传递家国情怀的担当,正是官方推崇的社会价值。反观一些流量艺人,靠炒作绯闻、争番位博眼球,却拿不出像样的作品——这种“虚火”终将熄灭。
作品质感碾压虚假数据
“投资几亿”“播放量破10亿”等华丽数据曾是剧集宣传标配,但很多作品播出后口碑扑街。而《沉默的荣耀》没有刻意营销,却靠观众自发推荐冲上热度榜。剧中于和伟一段三分半钟的无台词表演,用眼神和微动作展现信念崩塌的层次感,被业内誉为“表演教科书”。
央视此举正是打破“唯数据论”的畸形导向——好作品的价值在于能否打动人心,而非数据包装。
内娱风向彻底转变:实力派的时代来临
于和伟的走红不是偶然,而是行业价值回归的必然。
- 平台方开始给“零营销爆款”开绿灯,制片方选角时更关注“能否通过央视审查”而非“粉丝有多少”。
- 观众审美显著提升,弹幕中“终于有部不用倍速看的剧”的感慨,反映出市场对优质内容的渴望。
- 官方态度明确,广电总局启动“德艺双馨”评选时,三次引用于和伟案例,释放出“演技为王”的强烈信号。
就连张艺谋早年对于和伟“中国最好演员”的预言,也正在成为现实。
流量终会褪色,只有作品永恒
于和伟的逆袭,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流量泡沫终将消散,唯有实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当央视用点名的方式为实力派正名,当观众用遥控器为优质作品投票,内娱的“荒诞剧”终于要换剧本了。
这样的转变,对观众是幸事,对真正的好演员是春天,而对那些只靠流量吃饭的艺人,是时候清醒了。
来源:娱乐小助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