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阿姨突发脑梗离世:冬天身体最怕冷,不要犯这5个致命错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20:01 1

摘要: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尤其是进入寒冬,脑梗等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发期悄然来临。许多人一味“抗冻”,却忽视了身体最怕的那几件事。不少人还以为,冬天多穿点衣服、管住嘴就行,实际上真正危险的,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和习惯。

每到冷风瑟瑟的冬季,总有人被“猝不及防”地带走。年过六十的阿姨刚刚还在楼下晒着太阳,没想到一阵头晕、手脚发凉,突然就倒下了,家人怎么都叫不醒。

这样的悲剧并不罕见,尤其是进入寒冬,脑梗等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发期悄然来临。许多人一味“抗冻”,却忽视了身体最怕的那几件事。不少人还以为,冬天多穿点衣服、管住嘴就行,实际上真正危险的,是一些看似平常的小动作和习惯。

不少上了年纪的人总是嘴上说着“我不怕冷”,实际上身体早已偷偷亮起了红灯。据中国卒中学会发布的数据,冬季脑梗发病率相比夏天高出一倍以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气温一降,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像“浓汤”一样难流动,血管里一块小斑块就可能堵住了通道。每年冬天,医院的急诊室里,脑梗患者的床位几乎要摆到走廊。

不少人对脑梗的印象还停留在“突发头晕、半身不遂”,其实发作前身体早有预警。冬天里,手脚冰凉、走路发飘、说话含糊,都是血液循环变差的信号。尤其是清晨起床后,最容易发生“猝不及防”的大事。人一旦进入老年,血管就像老旧水管,遇冷收缩、遇热扩张,反复折腾最容易出问题。

很多人误以为血压平时不高就没事,实际上冬天血压波动大,哪怕平时稳稳当当,遇到气温骤降也可能突然升高。有时候,室外温度比室内低十几度,人体受到的刺激,比年轻人喝一斤白酒还猛烈。有人以为不出门就安全,其实屋里暖气太足、空气干燥,同样会让血液变稠,“堵车”随时可能发生。

冬天一到,大家都喜欢裹得严严实实,生怕冻着。殊不知,穿太多反倒容易出汗,汗水蒸发让皮肤迅速降温,反而让身体受凉。很多阿姨叔叔喜欢一大早出去锻炼,气温还没回升,血管收缩得最厉害,突然剧烈运动,等于给心脏和大脑“加压”。清晨和深夜,是冬季脑梗的高发时段,尤其是天还没亮的时候,千万别逞能。

有人一到冬天就喜欢吃火锅、喝点小酒,觉得能暖身子。其实这时候血管已经收缩,酒精一刺激更容易让血压飙升,油腻食物也让血液更“浓厚”,堵塞风险大大增加。就像往水管里加油,流动速度越来越慢,最后一点点小堵塞就可能酿成大灾难。冬天嘴馋无可厚非,但暴饮暴食、饮酒过量,都是短命的“好朋友”。

还有不少人迷信“偏方”或乱补。盲目进补、胡乱吃温补药物,不但没起到预防作用,反而加重了身体负担。特别是一些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冬天吃多了高糖、高脂的滋补品,结果血压、血糖跟着飙升,血管受累最严重。健康不是靠一时的补品,真正的长寿靠日常的细水长流。

冬天的血管最怕“冷热交替”。有些人喜欢洗热水澡,洗完立刻到冷风里晾衣服,血管一下子从扩张到收缩,最容易出问题。还有些阿姨叔叔,手脚冰凉时喜欢用热水泡脚,一泡就是半小时,其实长时间高温泡脚,血管先扩张再收缩,反而加重了负担。适度泡脚固然好,但时间最好别超过二十分钟,水温别烫得冒烟。

不少中老年人冬天怕冷,喜欢窝在被窝里不动,殊不知长时间不活动,血液循环变慢,血栓最容易在这时候“安营扎寨”。有些人甚至晚上喝水少,觉得省事,结果一觉醒来,血液浓稠得像糖浆,这时候最容易发生脑梗。冬季夜间室内温度低,人体水分蒸发快,凌晨起夜时一定要注意补水,哪怕只喝半杯温水,也能减少风险。

还有人认为,冬季喝点热茶、吃点辣椒就能暖身,其实辣椒和浓茶只能短时让人感觉发热,血管受到刺激后更容易收缩,反而加重风险。真正有效的“保暖”,是科学搭配衣物、保证室内温度稳定,不盲目追求热辣刺激。外面冷,里面热,冷热交替,血管最容易“罢工”。

不少人觉得自己身体硬朗,血脂、血压都没问题,冬天不用太在意。其实,脑梗等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不只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普通中老年人同样存在风险。据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每年因为脑梗离世的人数超过一百万,且冬季发病人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很多人觉得“我还年轻”,殊不知,身体的底线往往来不及提醒。

第一,早起空腹外出锻炼。冬天清晨气温最低,血管收缩最厉害,空腹运动让血糖骤降,心脑供血不足,风险翻倍。运动最好安排在上午十点以后,气温回升,身体更容易适应。

第二,穿衣过多或过少都不对。穿太多容易出汗、汗水冷却反而更伤身,穿太少受凉更危险。最好的穿衣法是“洋葱式”,多层少量,随时增减,别追求一身厚重。

第三,暴饮暴食、饮酒取暖。冬天吃得太油腻,喝酒助兴,血液变稠、血压飙升,脑梗风险暴涨。健康饮食、少油少盐少酒,才是硬道理。

第四,盲目进补乱吃补品。冬季进补要因人而异,乱吃温补药反而加重身体负担,尤其是本身有基础病的人,更要谨慎。补品不是万能钥匙,科学饮食才是长久之计。

第五,忽视补水、久坐不动。冬天人不容易口渴,但体内水分流失同样多,喝水少血液变稠,血栓风险翻倍。经常活动筋骨、适度补水,才是远离脑梗的关键。

冬天本就让人慵懒,很多人喜欢窝在沙发或被窝里,觉得这样最舒服。其实,适当走动、活动筋骨,哪怕是在屋里原地抬抬腿,也能加快血液流动,减少血栓风险。别小看这些小动作,它们是老年健康的“定心丸”。有调查显示,适度活动、规律作息、合理饮食的人,冬季脑梗发生率比同龄人低三分之一。

冬天喝水不能等渴了再喝,最好分多次、少量补充温水。有些人觉得晚上喝水怕起夜,其实起夜一次总比因缺水发生意外更好。适当补充蛋白质、粗粮和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都是保护血管的小窍门。别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掉链子”。

不少老人喜欢热水泡脚,觉得能驱寒通络。其实泡脚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反而让血管反复收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适度泡脚、合理保暖才是正道。冬季洗澡要注意温度,避免冷热刺激过大,别让身体受罪。

有些人觉得冬天不出汗,体内毒素排不出去,总想用“秘方”清理身体。实际上,身体有自我调节功能,胡乱用药、过度清理反而伤身。保护身体,靠的是科学习惯,而不是盲目跟风。别让“养生”变成“伤身”。

冬天的危险往往藏在细节里,不是突如其来的大事,而是平时一点点积累。很多时候,老年人的健康像一根绷紧的弦,哪怕一个小小的诱因,也可能让弦断掉。别把“小毛病”当成习惯,别拿身体硬撑,健康是积攒出来的。

有的人总觉得,“不运动会生锈”,但运动也要讲究时机和方式。室外气温低时,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起伏。室内运动要注意通风、避免过热,别让身体受刺激。科学锻炼、适度补水、合理饮食,才是冬天养生的“三驾马车”。

冬季防病,重在细节。穿衣、饮食、运动、作息,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别让“抗冻”成为逞强,健康才是最大的底气。身体健康不是靠一时的热闹,而是靠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很多人说,“养生无用,命里有时终须有。”其实,命运多半掌握在自己手里。冬天健康的秘诀,不在于“神奇偏方”,而在于日常每一个不犯错的选择。别让一个小错误,成为“最后一根稻草”。健康这件事,永远值得被认真对待。

生活有太多未知,唯有珍惜身体,才配得上岁月静好。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人冬天容易犯哪些健康误区?欢迎留言讨论,把你的经验和想法分享给更多人。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J].中国卒中杂志,2023,18(2):189-20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国脑卒中流行现状与防控对策[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5):567-572.

声明:以上内容仅为健康科普,意在传播科学知识,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就医。本文所有数据均引用权威资料,部分生活场景为通用描述,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联系指正。

来源:星星说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