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真正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装置!你可能觉得这听着像科幻电影,但我告诉你,这事已经不是“梦想”,而是“倒计时”。
注意了,这条消息你可能还没意识到它有多炸。
10月25号,外交部直接官宣:中国在安徽合肥建设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也就是“人造太阳”,预计将在2027年竣工。
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能真正实现核聚变发电的装置!你可能觉得这听着像科幻电影,但我告诉你,这事已经不是“梦想”,而是“倒计时”。
因为这次,不是实验室的小试牛刀,而是国家层面推进的重大项目,叫“BEST项目”,由中科院等离子体研究所主导设计,聚变新能源公司承建。
建设进度已经全面提速——底座落地、磁体、真空室、离子加热电源全都在排期,官方时间表已经定了:2027年发电试运行!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们离“无限能源”真的越来越近了。
要知道,核聚变可不是核裂变。它不产生核废料,没有链式爆炸风险,用的是海水里的氘、氚当燃料。理论上,一杯海水就能提供一个人一生的用电量。用大白话讲,人造太阳,就是地球能量的终极形态。
更关键的是,这次不仅仅是技术突破,更是政策信号。聚变能源已经被写进“十五五规划”,定位为未来战略性新产业。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工信部都发声支持,地方上像上海、四川、安徽、江西都在建自己的装置。
随着装置建设、零部件招标、核心设备国产化,整个产业链的投资正加速释放。
BEST项目只是开头,环流四号、星火一号、先觉聚能这些项目也在推进,融资、招标、设备装配全线提速。而从资金角度看,这个赛道已经被资本盯上了。全球范围内,聚变能源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融资潮,仅2024年一年,全球聚变公司融资就超过70亿美元,而且速度还在加快。
海外像美国的Helion、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拿到微软、比尔·盖茨的投资;国内的安东聚变、岩超聚能、先觉聚能等公司也纷纷完成新一轮融资。
从市场空间看,这不是一个小行业。多份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核聚变能源市场2024年约为3390亿美元,到2034年将突破6100亿美元,而到2040年可能接近8500亿美元。也就是说,这将是一个比新能源还大的能源革命市场。
更重要的是,我们正站在AI、电力、算力、能源四大革命叠加的交汇点上。AI需要电力,电力需要能源,而核聚变,就是未来所有能源的终极解。它的诞生,不只是“新技术”,更可能是下一轮能源霸权的重启。谁率先把这件事做出来,谁就拥有下一个时代的能源主导权。
简单来说,核聚变的核心逻辑其实特别清晰。
第一,它是能源体系的终极形态。
第二,政策和技术双轮驱动,国家背书。
第三,产业链正在形成落地闭环。咱们得明白,聚变不是太阳能的延伸,它是新的太阳。
以前的新能源,是在延长旧时代的电力系统,而聚变能源,是在重启整个能源体系的底层逻辑。
为此,通过梳理相关产业链,给大家梳理出6家相关代表性企业,仅供大家参考 交流:
9 月刚交付全球最大单体钨铜偏滤器(直径 4.2 米),在 ITER 项目中占据 80% 以上的份额,同时深度参与 BEST、CFETR 等国内重大项目的核心部件供应。其钨铜复合材料直接承受 1 亿℃等离子体冲刷,是聚变装置的 “第一道防线”。
公司亮点:聚变业务占比高达 22%,研究院出身的技术基因加持,专利储备深厚,属于 “卡脖子” 材料领域的绝对龙头。
5、联创光电高温超导的 “设备先锋”主营业务:光电子器件、电线电缆、超导设备研发制造。概念相关:自主研发的高温超导磁体完成 HH-70 装置整机测试,2025 年 9 月斩获上海聚变 3 亿元追加订单,在上海高温超导紧凑型聚变路线中占据核心地位。其磁体系统技术突破了传统低温超导的成本瓶颈。
公司亮点:聚变业务占比 20%,卡位高温超导技术路线的黄金赛道,技术转化效率高,订单落地速度远超行业平均。
能量注入的 “核心玩家”主营业务:微波器件、核工业设备、光电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概念相关:与核西物院签订 “中国环流三号” 微波加热系统合同,金额达 2.4 亿元,2025 年第四季度已开始确认收入。微波加热系统是实现等离子体升温至聚变条件的关键设备,技术壁垒极高。
公司亮点:聚变业务占比 25%,为国内少数能提供聚变级微波加热系统的企业,深度绑定成都环流系列装置,业绩确定性强。
3、中国核建聚变工程的 “总装队长”主营业务:核电工程、军工工程、大型工业与民用工程 EPC 总承包。概念相关:全面承担 CFETR 主机安装总包任务,2025 年 9 月新签安装合同额 18 亿元,工期覆盖 2025 至 2029 年,同时参与 BEST 装置的土建与调试工作。相当于 “人造太阳” 工程的 “总施工方”。
公司亮点:核工程资质最全,拥有丰富的核电吊装、防辐射施工经验,可直接迁移至聚变装置建设,工程能力无可替代。
整机制造的 “全能选手”主营业务:大型发电设备、高端装备、工业自动化系统研发制造。概念相关:2025 年 10 月发运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 HH-70 主机,后续已锁定 EXL-50U 装置真空室订单,从磁体线圈盒到杜瓦容器实现全链条供应。
公司亮点:具备从铸锻件到整机总装的一站式制造能力,可节省 30% 外协成本,同时兼顾国内外重大项目,业务韧性极强。
1、永鼎股份超导带材的 “成本杀手”主营业务:通信光缆、汽车线束、超导带材研发生产。概念相关:第二代 YBCO 高温超导带材通过 ITER 认证,2025 年 9 月获欧盟 1200 万美元追加订单,聚变业务占比达 12%。其产品成本较海外同类低 30%,已锁定 ITER 与 CFETR 项目大额订单。
公司亮点:从通信领域成功跨界超导赛道,产能满产排期充足,成本优势构筑核心竞争力,是超导材料国产替代的代表。
来源:股海犇大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