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简介:赵慧,女,河南平舆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森林康养服务乡村振兴及林木抗逆性状改良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林木养分循环与微生物生态、经济林栽培与生态林业研究。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
简介:赵慧,女,河南平舆人,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森林康养服务乡村振兴及林木抗逆性状改良研究。*通信作者,副教授,博士,从事林木养分循环与微生物生态、经济林栽培与生态林业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101574);河南农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4XJGLX063) 。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5年18期
引文格式:赵慧,文彬,李永生,等.基于SWOT分析的河南省森林康养现状及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5,53(18):130-136,216.
长按识别
OSID开放科学计划
森林康养是指依托优质的森林资源,将医学与养生学有机结合,开展森林康复、疗养、休闲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医疗实践表明,森林康养不仅有舒缓焦虑、转换心境的效果,还能结合康复训练来治疗慢性运动器官疾病,也可结合饮食改善等保健指导来预防一些生活习惯病,对于抑郁症等现代高发精神疾病的预防与辅助治疗有很大帮助。森林康养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体血压和心率,调节植物神经,减少压力激素的释放,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活性,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对心血管、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方面的疾病具有辅助恢复作用。森林康养产业是林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而成的新业态,涵盖了旅游、休憩、养生、度假、医疗等健康服务理念,在实现林业生态效益及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作用突出,是当今时代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
在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底,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已公布了9批共1000余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其中湖北、云南和河南的森林康养基地数量最多。与此同时,我国森林康养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自2017年起也开始快速增长,研究热点涉及公众健康需求、国家政策、社会价值、产业发展趋势等方面。目前,河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强调生态优先、科学开发,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已初步建立起产业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备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受众对森林康养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为了有效促进河南省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及时总结和分析行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发展限制因素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十分必要。
SWOT分析法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于 1971 年首次提出的一种将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及其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进行综合分析,并制订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相匹配发展战略的一种分析方法。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内在优势与劣势、外在机遇与威胁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河南省森林康养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河南省森林康养发展现状
1.1 森林康养资源现状
1.1.1 总体概况。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横跨四大水系,具有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这些生境优势共同孕育了其南北兼容、丰富多样的生物种质资源。省内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等山地和丘陵区(图1)。截至2023年底,河南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5.47%,林地面积434.93万hm2,建成自然保护地5类351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个);截至2024年8月,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32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3个);截至2024年11月,建成国家级森林城市17座、省级森林城市44座,这些为全省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丰厚的资源基础。图1 河南省林地资源分布
1.1.2 中医药资源。中医药资源可用于森林药膳养生、森林芳香疗法等康养项目。在森林康养基地种植中药材,既可利用优质的森林环境促进中药材的健康生长,又可为游客提供观赏和体验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能联合推动中医药文化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据调查,河南省共有中药材资源 2972种,其中药用植物2697种,药用动物275种。河南道地药材资源与种植面积一直稳居全国前3,拥有四大怀药、连翘、金银花、柴胡等道地药材37种。以品质优良著称的“南阳艾”已被制成艾绒、艾条、艾炷、精油等康养保健产品销往世界各地。
1.1.3 森林食品资源。森林食品是指在良好的森林环境中,以自然生长或人工培育并保持原生品质特征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为原料进行采集或加工开发出的可供人类直接或间接食用的各类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常见的森林食品包括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水果、森林油料、森林香料等。基于优越的气候与地质条件,河南省拥有种类丰富的森林食品资源(表1)。灵宝的苹果、新郑的枣、渑池的杏、西峡的猕猴桃、信阳的油茶、宁陵的酥梨、卢氏的核桃、荥阳的河阴石榴等食用林产品誉满全国,而拥有香菇全产业体系的西峡县更是被誉为“中国香菇之乡”。据统计,河南省食用林产品种植规模达到107.9万hm2,其中结果面积77.6万hm2,年产量达81亿kg,年产值超过700亿元,从业人员280余万人。1.1.4 文化资源。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资源。黄帝在这里肇造文明;杜甫、白居易等文学巨匠的诗词歌赋流传千古;木板年画、汴绣等传统民俗文化代代传承;豫剧、曲剧、越调等传统戏剧亦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近年来,河南省一直致力于构建古都、根亲、山水、功夫、民俗、中原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老家河南、出彩中原”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据统计,河南省拥有太极拳、二十四节气、皮影戏和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4个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125个国家级和1030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这些文化资源为河南省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体验内容。
1.2 森林康养产业现状
2020年7月,河南省林业局、民政厅、卫健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培育发展森林康养市场主体,丰富森林康养产品,提高森林康养服务水平等产业发展要求。如今,河南省森林康养产业正逐步朝着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例如“中国花木之乡”——许昌市鄢陵县,依托其优质的花木资源与康养因子开展健康养老服务,形成了医养结合、休闲旅游、中医理疗于一体的康养产业,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背靠伏牛山脉的洛阳市已建成31个省级以上森林康养建设单位和基地,栾川南沟康养小镇、洛阳西泰山度假小镇、栾川重渡沟森林康养小镇等以森林浴、户外运动、养生养老为主题,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去避暑、养生、休闲度假。总之,河南政府鼓励森林康养与医疗卫生、养老服务、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互促共赢,全省森林康养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1.3 森林康养服务乡村振兴现状
近年来,河南省森林康养产业的推进与发展为全省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首先,森林康养产业为河南省乡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各类乡村森林康养基地吸引了大量城市居民前去休闲度假、康体养生,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收入,还促进了其他乡村服务业的发展。如,遂平县世外桃源教育农场,除了大力发展度假、休闲、养生等基本康养服务外,还推出采摘农事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等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体验,大大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栾川县全面推进“生态+”乡村旅游模式,形成以森林环境、森林景观和森林食品为主要依托,同时开展休闲、养生和康体等服务的全域旅游新格局,带动了全县各相关行业的发展。其次,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河南省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森林康养强调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开发,这促使各地政府和居民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了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推广。第三,森林康养产业为河南省乡村居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森林康养基地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导游、森林康养师、医护人员、餐饮服务人员等,这些岗位大多面向当地居民招聘,有效缓解了乡村就业压力。第四,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森林康养不仅注重身体疗养,还强调心灵放松和文化体验。全省各地区结合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养生文化、森林文化、乡土文化融入森林康养项目中,让游客在体验自然之美的同时,感受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栾川康养旅游景区专门建成了“传统木工榫卯” “栾川斛包”等非遗项目展览馆,保护和弘扬当地传统文化;龙峪湾、嵩皇体育小镇等推出的太极拳等康养体育项目广受欢迎;登封市天然森林氧吧——朝阳沟更是将豫剧文化完美融合在山水之间,形成特色鲜明的森林康养旅游模式。第五,森林康养优化了河南省乡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农业、林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森林康养通过“生态+”“旅游+”等模式,将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了林下经济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附加值。
2河南省森林康养SWOT分析
2.1 优势(S)
2.1.1 康养资源丰富。河南省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带,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是淮河的发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河南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态系统。河南省拥有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三大生态屏障以及众多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其间囊括了无数珍贵的康养保健树种(表2)、天然养生中药材和森林食品,为全省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和坚实的物质基础。
2.1.2 受众广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剧,亚健康综合征、慢性病、抑郁症等对人们健康造成的影响正在日趋加重。《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9697万,占总人口数的21.1%;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为22.5%,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严峻。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对健康的需求和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森林康养的受众日益增多。
在全民康养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省森林康养市场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截至2023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1966万,老年人口率由2018年的16.28%上升至20.03%,人口老龄化问题逐渐凸显(图2)。再加上全省各地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森林康养产品与服务也不断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因此,河南省森林康养受众和潜在受众群体极其庞大,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图2 2018—2023年河南省60岁及以上人口统计
2.1.3 注重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河南省已建成信阳南湾湖、洛阳白云山、竹林长寿山、濮阳濮上园等森林康养基地。这些康养基地不仅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还配备了康复康养、养生养老等多元化服务设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康体养生等健康需求。此外,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通过“森林康养+”模式推动了健康服务、生态、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这种多元化的发展策略,不仅优化了产业结构,还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有效缓解了当前就业压力。预计到2027年,全省将创建10个省级森林康养县(市、区),20个省级森林康养小镇,建成225个森林康养基地(包括65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形成一个庞大、高度密集而多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集群,带来数百万个甚至上千万个就业机会。
2.2 劣势(W)
2.2.1 公众认知和社会参与度不够。虽然森林康养的概念日渐受到关注,但公众对其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效果的认知有限。省内许多森林康养基地对森林康养的内涵认识不足,忽视了其休闲养生和医疗康体的核心功能,导致康养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此外,由于森林康养产业前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加之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总体经济形势的影响,导致企业和个人参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愿不强。社会资本的缺乏,使得森林康养项目多由国有企业承担,民营企业和个体户参与不足,不利于产业的多元化和市场化发展。
2.2.2 产品与服务同质化严重。尽管一些森林康养基地或森林公园提供基础的康复疗养服务,但各地对其特色和优势康养资源的挖掘深度和利用效率远远不够。如,豫剧、太极拳、少林功夫等河南特色人文资源在康养基地未能很好地与当地特色自然资源深度融合。大多数森林康养基地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种类与质量往往不具备差异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真正满足广大森林康养受众“五感”和“五养”的需求。
2.2.3 专业人才匮乏。森林康养产业需要具备医学、养生、林业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这类人才的培养周期较长,且由于森林康养基地往往地处偏远且薪资较低,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省内在编的森林康养从业人员大多是由林业或旅游行业工作人员兼职。
在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和培训体系不完善,森林康养专业人才的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偏差。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森林康养课程或专业方向,但人才培养方案过于简化,相对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导致毕业生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不高,难以及时向产业输出森林疗养师、康养师、向导、咨询师等专门人才。
2.2.4 行业规范与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河南省森林康养仍缺少可供参考的行业规范与地方标准,导致各地森林康养经营与管理工作往往“无章可循”。虽然政府已出台总体规划,但具体到每个乡镇乃至每个康养基地的发展规划尚不完善。森林康养产业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相对落后,顶层设计与落实工作间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导致政策执行效果不佳。同时,许多乡村地区缺乏配套的基层组织、管理人才及有效的监测评价机制,导致森林康养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2.3 机遇(O)
2.3.1 政策扶持有力。2017年起,河南省人民政府及省林业局等相关职能部门针对全省森林康养发展态势,相继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2018—2027年)》《关于申报2022年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基地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强调要全力发展林下经济,着力培育森林康养等高附加值产业,全面提升全省森林资源综合效益。这些政策制定了详细的发展目标与发展规划,涉及森林康养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市场主体培育等多方面,为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3.2 市场潜力巨大。《河南省林业局对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21097号提案的答复》指出,自2019年以来,河南省成功创建3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14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培育认定82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023年森林旅游与森林康养休闲服务产业实现产值302亿元,占林业总产值的12.5%,且增幅达26.3%,已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再加上河南省森林康养的庞大受众与潜在受众群体,可见其森林康养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2.4 威胁(T)
2.4.1 市场竞争激烈。近年来,森林康养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旅游方式在全球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国内,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森林康养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地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纷纷推出森林浴、养生食疗、生态旅游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与此同时,国际市场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德国、日本等国家的森林康养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体系,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市场竞争不仅体现在数量的增多上,还体现在服务质量和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上。
2.4.2 法律法规不健全。作为一种新兴的健康产业,森林康养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其发展。现行法律法规对森林康养的定义、范围、标准等缺乏明确规定,难以有效规范市场秩序。森林康养涉及林业、旅游、卫生等多个部门,由于缺乏统筹协调,导致管理效率低下。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也导致森林康养产业在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安全防范等方面存在诸多隐患。因此,加快森林康养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已成当务之急。
2.4.3 生态环境压力大。随着全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快速增长可能会对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如,植被破坏,垃圾增多,野生动物生存受干扰等。而优质的森林生态环境又是森林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因此,如何平衡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河南省森林康养发展对策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省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针对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3.1 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公众认知和参与度
汇集行业专家,充分利用抖音、微信、微博等广受众互联网平台多渠道宣传推广,进行信息分享与知识科普,普及森林康养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公众对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针对不同类型康养群体设计多元化、定制化的森林康养方案,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参与。此外,政府可通过宏观调控,出台更多支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优先、投资倾斜、生态补偿、发放优惠券等。
同时应增加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森林康养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基金、融资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推动森林康养产业与养老、旅游、中医药、文化、教育、体育等多个产业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互促共赢,推动多元化发展,形成“森林康养+”的产业集群效应,拓宽市场需求。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提升森林康养服务的国际影响力。
3.2 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完善管理体制
森林康养产业是涉及领域广泛的综合性产业,若没有健全完善的行业规范、标准体系以及管理体制,各相关产业将会像一盘散沙,难以真正实现多产业融合。政府在进行顶层设计前,应积极组织行业专家深入分析全省森林康养实际情况与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现实可行的森林康养行业规范,建立健全森林康养基地的评定标准和动态调整机制等,确保各森林康养基地的生态环保和服务质量。同时,应设立专门的森林康养管理部门或单位,招聘高质量的管理人才和森林康养专业人才,形成顺畅高效的管理体制。
3.3 挖掘地方特色,打造康养品牌
各地应科学分析并深入挖掘自身森林康养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为顾客提供更加优质的康养体验,打造独具特色的森林康养品牌。同时应加强对森林康养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企业可将传统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相结合,不断创新森林康养产品和服务,可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偏好,提供个性化或定制化的康养服务,如针对老年人的养生保健服务及针对年轻人的休闲娱乐服务等。也可结合各地的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主题鲜明的森林康养项目。如,南阳的森林康养基地可以依托其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中医药文化,发展森林康养与中医药健康旅游相结合的产业。信阳的森林康养基地则可以发挥其茶文化优势,推动“茶文化+森林康养”的新模式。在温县、登封等地的森林康养基地可开展太极拳、少林功夫等传统体育活动,创造具有独特文化魅力的康养体验。
3.4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为了保证森林康养基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能持续匹配不断变化的需求侧,各地应加强森林康养基地的交通、住宿、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更新服务内容,优化服务质量,应持续推进智慧森林康养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森林康养的服务品质和管理效率。
3.5 开展科学研究,强化人才队伍
为了全面推进河南省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应积极开展森林康养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科研方面,可由政府组织国内外各大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相关专家学者成立森林康养研究学会或研究小组等,并以之为平台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不断深入挖掘省内森林资源的康养保健功效,持续为森林康养产业提供创新、高质的产品与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应面向学校乃至全社会开展森林康养课程培训和专业建设,开展森林向导和森林疗养师的培养与评价认证工作。参考国内外森林康养人才培养成功经验,立足本省森林康养市场的实际需求,围绕芳香疗法、负离子疗法、传统运动疗法、沉浸式文化体验等主题,开发出独具特色的康养课程体系。同时也应支持具有相关资质的医师及专业人员在森林康养基地规范开展疾病预防、营养、中医养生、养老护理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4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宣传推广,挖掘地方特色, 完善行业标准与管理体制,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水平以及人才培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河南省森林康养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森林康养产品与服务。
更多推荐论文
来源:安徽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