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用这些巾的人,一开始就是脸上起红、痒、脱皮,还以为是换季过敏或者护肤品惹的祸,结果换了几样护肤品也不见好。到医院一查,才发现皮肤屏障被损伤了。有家长说给孩子用来擦手、擦嘴,孩子不舒服了才发现问题出在巾上。更具体的一例:一款网红产品,打着“植物纤维敏感肌专用
央视抽检结果出来了:市面上抽检的23款一次性洗脸巾里,21款检出了有害物质,很多产品里检测到的二硫化碳超标。数据就是这么直接,不是传闻。
很多用这些巾的人,一开始就是脸上起红、痒、脱皮,还以为是换季过敏或者护肤品惹的祸,结果换了几样护肤品也不见好。到医院一查,才发现皮肤屏障被损伤了。有家长说给孩子用来擦手、擦嘴,孩子不舒服了才发现问题出在巾上。更具体的一例:一款网红产品,打着“植物纤维敏感肌专用”,口碑也挺好,检测出来其实是粘胶纤维和聚酯混合,二硫化碳残留超过标准两倍多,直接刺激了脆弱的皮肤。这些不是听风就是雨,是有检测数据支撑的。
要弄清楚怎么会这样,得从供给端和宣传端一块看。短视频和直播带货把一次性洗脸巾推得火热,主播一句“天然”“无刺激”,底下就一片好评。包装上爱写“植物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棉柔巾”,很多人看了就信了。可现实是,有些听起来高大上的词,实际上只是粘胶纤维的另外一种叫法;“棉柔巾”“绵柔巾”这些名字,商家有时是为了避开含棉量的规范在玩文字游戏。
生产环节的问题也不少。为了压成本,部分厂家用粘胶、聚酯冒充纯棉,甚至把回收的旧衣服、医疗废料打碎后再加工,用大量漂白剂、增白剂把颜色和味道遮盖,看上去白净。还有的小作坊省略清洗、消毒步骤,车间达不到无菌标准,工人用手直接接触材料,存在二次污染风险。包装也常常马虎,密封不好、没标注保质期、运输存储不当会让产品受潮、滋生细菌。检测里还有个刺眼的数据:7款标着“棉柔巾”的商品实际上不含棉,标注为“棉”的那一类产品不合格率超过90%,这组数字自己会说话。
这些劣质原料和不规范生产带来的后果不只是皮肤上的。对敏感肌和婴幼儿来说,二硫化碳、荧光剂这些化学残留足以破坏皮肤屏障,短期会出现红疹、脱屑、瘙痒,严重的会演变成过敏性皮炎。长期反复接触,有些化学物质可能在体内累积,出现头晕、注意力下降之类的非特异性症状,还会增加肝肾代谢负担。别以为“纯棉就没事”,普通棉纤维短、容易掉絮,呼吸道敏感的人吸进去也会找麻烦,哮喘、咳嗽患者要多留神。
市场营销这块,让人更难辨别真伪。很多商品靠包装和主播话术构建信任,碰上刷单、买好评,普通消费就更容易被蒙住眼。监管滞后或抽检覆盖不够密集的时候,看到漏洞的商家就更容易钻空子。
知道来龙去脉以后,买的时候多做几步简单判断,别把全部信任都交给标签和网红推荐。看成分表,要找清楚有没有写“100%棉”或“全棉水刺无纺布”,只写“植物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要慎重。看执行标准,带有GB/T40276-2021的更靠谱,像OEKO-TEX、SGS这种第三方认证也能作为参考。包装上要有完整的保质期、内装量和合格证,三无产品别图便宜。
拿到货别光看外表,可以做几个家里就能做的简单测试:闻一闻,明显刺鼻的化学气味就别再用了;撕一张放水里,看水是否浑浊、有异味,浑浊说明可能没洗干净;摸起来要柔软细腻,硬邦邦或粗糙说明用料不讲究;拉一拉看强度,湿的时候也别一拉就断。要更狠一点,可以取一小片做燃烧测试:天然纤维通常冒白烟,灰烬是灰白松散的,用手一捻就碎;如果冒黑烟、烧后结成硬块,那就很可能掺了化纤,别带回家糟蹋脸。
用法上也有讲究。擦脸别像擦桌子那样猛搓,敏感肌的人更适合轻轻按压吸干;开封后尽量密封,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别和卫生间湿气大的地方混在一起。一些一次性巾适合带出门、短期使用,家里长期常备的话要注意保质期和存放条件。大包装开了后,尽量三个月内用完,别当成那种东西从年头用到年尾。
这些活儿乍一看挺啰嗦,但动手检查几下、挑对认证、看清楚标签,真能省一堆事。别只看包装好看、主播说得动听,常识和一点点谨慎能把皮肤从“试验田”里拉出来。
来源:乐游健康养生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