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久前,由国家安全部主导创作的隐蔽战线题材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这是国内首部基于在台隐蔽战线真实人物和故事创作的主题电视剧,展现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先烈为实现祖国统一冒死深入虎穴龙潭,“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大无畏精神。
吴石夫妇与幼子合影
大家好,我是兰台。
不久前,由国家安全部主导创作的隐蔽战线题材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热播,这是国内首部基于在台隐蔽战线真实人物和故事创作的主题电视剧,展现了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等隐蔽战线先烈为实现祖国统一冒死深入虎穴龙潭,“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的大无畏精神。
1950年6月10日,台北马场町。
吴石将军从容就义,止于五十七岁的人生,从此开始一段持续七十五年的记忆。
与许多烈士的故事不同,吴石在大陆仅留下两条“活的通信电缆”:唯一的交通员谢筱迺与唯一的联络人何康。
后来,谢筱迺成为中调部副部级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室主任;何康则成为了农业部部长。
两人以事实证明——吴石在隐蔽战线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吴石将军的高度重视。
谢筱迺
1947年4月,经辛亥元老何遂父子引荐,吴石与中共中央上海局建立秘密联系。
其后两年,在解放战争最吃劲的关口,他源源不断递送《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京沪杭军事部署》、《全国军备部署图》等最高级别情报,并积极促成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率部起义,推动国民党长江防线迅速崩解。
1949年8月,蒋介石密令吴石携眷赴台。为取信对方,他带走妻与幼子女,留下长子长女在大陆。
抵台后,他以“国防部参谋次长”进入敌方军事决策核心,继续以“密使一号”的方式工作。
白色恐怖骤起,吴石仍坚持把关键军机以最快路径“直达中枢”——这条路径的核心人物,正是谢筱迺。
谢筱迺,1937年投身抗战宣传,后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情报与统战。
1949年春,他奉中共中央社会部之命化名“吴寿康”潜入福州,建立秘密电台与联络点,专责与吴石单线接触。
每逢周三,他进入吴公馆取走图表与文件,通过电台与专人分流直报北京。
“我送的材料,毛主席、周恩来是否直接收看?”吴石曾问。
谢筱迺依中央回电当面核对某部队番号,吴石这才笃定:自己以身犯险的情报,的确直达最高决策层。
谢筱迺
吴石牺牲后,一条更能说明组织评价的时间线随之展开:1952年,谢筱迺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联络部部长;
1963年,调入中央调查部,成长为副部级官员;
改革开放后,他又出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主持共和国记忆与史料征集工作。
这不是偶然的人事“好运”,而是对一位关键交通员历史价值的制度化承认——国家把最需要政治忠诚、组织纪律与史识能力的岗位交给了吴石的唯一交通员,也是对吴石判断力与组织力的延长致敬。
何康
在吴石赴台之前,他为留在内地的长子、长女指定的唯一联系人是何遂第三子——何康。
何康16岁的时候就受两个哥哥的影响,要求去延安学习。
此时何遂已经有两个儿子去了延安,所以没有同意何康去延安的请求。
为了怕何康偷跑,何遂还请周恩来给小何康做工作,在周恩来的开导下,何康决定留在重庆参加革命,没多久,他就被周恩来任命为了重庆南开中学地下党支部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何康投身国家战略资源布局,1952年出任特种林业司(橡胶司)司长,长期在海南垦区开疆拓土,奠定中国天然橡胶事业根基。
改革开放后,他先后任农业部副部长、部长并兼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在20世纪80年代主推农业改革,使中国主要农产品连续多年高位增长,1993年获世界粮食奖。
何康全家福
在漫长的保密期里,吴石子女为保护尚在战线的同志,长期以“国民党旧军官子女”名义工作生活。
何康严格恪守纪律,同时尽其所能托举——在极端艰难时刻伸手解围,条件成熟后将吴石将军的幼女调回北京安置,并于1994年代表有关方面主持吴石夫妇骨灰安放仪式。
从隐蔽战线的“唯一联络”到共和国农业最高行政长官,这段延续本身即是政治体系对“吴石之线”的深度信任。
谢筱迺、何康与吴石将军的子女合影
把谢筱迺、何康的仕履与吴石的一生放在同一幅时间坐标上看,就能得出清晰的论断:
吴石,是解放战争后期最受组织重视的情报人员之一。
他能在国民党军事决策中枢直接获取一手情报,且经由唯一交通员安全直达中央,并以可检验的准确度作用于战役决策。
中央对吴石的高度评价与长期追认,从来不是“口头的”。
它体现在对“吴石之线”的持续信任——谢筱迺被培养为中央调查部副部级干部、改革开放后主理党史资料收集;
何康在共和国农业建设与改革中担纲部长要职。
烈士家属的安顿与名誉的回归,体现了国家的长期主义。
为了更多隐蔽战线同志的安全,牺牲短期名分;待大势可为,再以制度与行动归还应有的荣光。
因此,“谢筱迺—何康”是理解吴石历史分量的一把钥匙:一条线延入国家安全与党史记忆工程,另一条线延入三农主政与民生治理;两条线共同指向一个事实——吴石不仅是决战时期的情报功臣,更是值得信任的自己人,是革命的同志和功臣。
吴石将军之墓
1950年6月10日,马场町的枪声在台湾的阴霾里回响。
多年以后,周恩来在弥留之际仍嘱咐有关同志:“不能忘记帮助过我们的台湾朋友”,点名其一为吴石。
毛主席在他递上的情报上题写:“惊涛拍孤岛,碧波映天晓;虎穴藏忠魂,曙光迎来早。”
今年既是台湾光复八十周年,亦是吴石牺牲七十五周年。回望吴石与他留下的两条隐线,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穿越时代的庄重:一个将军,以性命担保的信义;一个组织,以制度承续的感念。
谢筱迺的仕履、何康的担当,正是这份感念的最有力注脚。
吴石将军的忠魂,早已与共和国的历史肌理相连,化作滚滚江潮中永不熄灭的航标。
来源:兰台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