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浙江湖州的青山绿水之间,有这样一个特别的“银行”:把村里零散的林地、闲置的农房、没人管的鱼塘“存”进去,集中起来整合成能开发的项目,将资源变成能赚钱的资产,让村集体和村民得到收益。
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在浙江湖州的青山绿水之间,有这样一个特别的“银行”:把村里零散的林地、闲置的农房、没人管的鱼塘“存”进去,集中起来整合成能开发的项目,将资源变成能赚钱的资产,让村集体和村民得到收益。
湖州探索的“两山合作社”,破除了生态资源“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普遍困境。2020年6月安吉县成立浙江省首家“两山合作社”,目前湖州市已实现“两山合作社”区县全覆盖,湖州正加快把“生态产品”转化为“富民产品”,走出一条“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路径。
破解“小散弱”资源困局,实现高效整合
大里村位于安吉县山川乡南部,7150亩毛竹林是这个村子最厚实的“家底”。早些年,依托山水资源,大里村招引过漂流、国防教育基地、滑翔伞等“水陆空”项目,但大片毛竹林一直没派上大用场。
2020年,安吉在全国率先开展“两山合作社”探索,像银行存钱一样,把零散的农田、林地、农房“零存整取”,集中收储为连片资源,整合提升后再招商,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
7150亩毛竹林一下子成了“香饽饽”。借助这一模式,大里村把竹林全流转给村集体,“两山合作社”集中收储交易后,村集体拿到了一笔“生态本金”,60%每年分红给村民,40%留作生态修复金。
村集体用生态修复金拓宽了村道,改善后的基础设施、优美的村容村貌吸引了更多外来的项目投资,如今云下湖畔、窑烤面包、瀑布咖啡等项目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门打卡地。
大里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应忠东说,项目火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每年50万游客慕名而来,村里300多个岗位让85%以上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上了班。
在安吉县昌硕街道双一村,村民朱梦熊不需要上山干活,就能拿到不少毛竹分红,闲暇时还能做些竹编工艺品售卖。
“我们双一村成立了双富毛竹专业合作社,全村763户村民全部加入合作社,流转毛竹林1.4万亩。”双一村党总支书记朱国红介绍,与之前村民自己经营不同,竹林集体流转、集中经营后持续产生碳汇,再将碳汇统一“打包”收储到交易平台,由交易平台通过金融让利惠企政策,交易给购碳企业。
2023年12月30日,双一村村民迎来了竹林碳汇共富项目的首次分红。大伙儿排起长队核对金额、签字确认、领取支票,763户村民共领取分红334.75万元。朱梦熊家有6口人,当年领了7800元分红,去年又领了6600元。
安吉县有87万亩毛竹林,竹子是速生、再生植物,比同面积树林多释放35%的氧气。早些年,受市场环境变化、人工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安吉毛竹价格持续走低,竹林收益逐年下降,竹产业发展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让沉睡的毛竹林“焕发生机”。从2021年开始,安吉积极探索竹林碳汇改革。首先细致排摸全县竹林资源,并计算得出试验毛竹林每亩每年能产生0.39吨碳汇量。之后,组建119家村毛竹专业合作社,将经营权集中到村合作社,并通过村合作社将集体林权流转到安吉两山合作社,实施竹林增汇工程。
近年来,湖州市针对生态资源分散、低效的痛点,“两山合作社”创新“分散化输入、集中式输出”模式,有效解决了生态资源零碎分散、主体多元问题,实现了零散生态资源的高效集聚利用和项目有序开发。
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效率提升
走进湖州市安吉县两山合作社,大厅最显眼处,挂着一张来自杭州亚组委的捐赠证书。2023年7月,安吉向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无偿捐赠2.1万吨竹林碳汇,助力赛事实现碳中和。这份“空气捐赠”,源自安吉丰富的竹林资源和对生态价值实现的持续探索。
安吉全县竹林面积超过101万亩,毛竹林达87万亩,竹产业年产值达190亿元。依托这些绿色资源,安吉于2021年率先搭建“两山合作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数字化平台,探索生态产品的转化路径。
安吉两山合作社综合管理部经理罗煜先介绍,通过平台将竹林碳汇量统一收储、计算、交易,为企业、大型活动等提供碳中和服务。这一平台如今已升级至“一平台六中心”的3.0版本,构建了包括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生态资源资产运营中心在内的七大功能模块,已纳入生态资源374处、点位882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约6000亩、毛竹林资源约84.3万亩、水域资源约1500亩、闲置农房380多幢。
湖州市率先发布了《生态资源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指南》,创新建设数字“两山合作社”,搭建“湖州市两山转化数智平台”,形成了以生态环保、资源规划、农业农村数源数据为基础,以项目VEP核算评估为支撑的“生态资源管理应用一张图”,构建生态资源线上智慧化运营网络。
湖州市以“两山合作社”为主平台,联通建立全国首个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通过“两山合作社”收储,全链服务碳汇项目开发和交易,推进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形成了“林地流转—碳汇收储—基地经营—平台交易—收益反哺”的全流程开发体系,实现了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共计收储碳汇量14万吨,完成交易24笔共计4.6万吨,交易总金额达383.6万元。
依托湖州市两山转化数智平台,“两山合作社”实现了资源管理、动态追踪、收益分配的全流程可视化,通过支持人脸识别签约、材料模块化生成,资源收储效率成功提升80%。借助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种植、加工、销售全链路数据追踪,助力产品标准化升级。
大里村村民应鸣杰坦言,以前只能靠卖竹子赚些钱,现在光竹林碳汇就有一笔分红,实实在在尝到了“空气变现”的甜头。
一根毛竹的变现,正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案例。如今在湖州,这种生态资源变现的方式已拓宽到水权、山林和矿产资源等多个领域,切切实实把生态“高颜值”持续转化为经济“高价值”。
建立“共富型”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两山合作社”最动人的故事,藏在老百姓的钱袋子里。
这几年,湖州市南浔区“红美人”柑橘种得好、卖得俏,正是得益于“两山合作社”。
“2019年,我们引进‘红美人’柑橘,可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缺渠道,产出的柑橘反而成了滞销货。”南浔区练市镇种植户朱国泉表示,2020年,南浔区成立“两山合作社”,随即为果农提出对策。
翻看湖州市南浔区的“两山合作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清单,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区财政局等10多个部门均在列。10多个部门协同联动,保障了“两山合作社”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捋顺了管理机制,“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种植管理模式形成。“两山合作社”还帮助当地果农与中柑所、浙柑所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搭建农场数字化管理平台,提高农特产品加工转化率。2021年,依托“南浔知味”区域公用品牌渠道优势,当地柑橘又添了“浔甘甜”专属品牌,开发出柑橘冰激凌、巧克力等衍生产品,进一步延长了产品价值链。
近年来,湖州探索多元化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打造“生态+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创新生态资源资产经营开发“项目公司”合作模式,形成“村集体+公司+农场”“公司+村民”“多村联创”“飞地抱团”等多方参与的运营格局,着力深化“两入股三收益”模式,让农民拿薪金、收租金、分股金,真正实现了“资源从农民手里来,资金到农民手里去”。
吴兴区围绕潞村历史人文沉淀、优势便捷的水陆交通、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深度介入区域整体营运开发,探索破解经营开发乏力的问题。德清县则推动邻近乡村抱团发展文旅项目,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
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南浔区的农户深有体会,村里零散土地流转给星光农业后,每亩地租金一年多了250元,农户增收580万元。
长兴县的鱼塘也变了样,合作社和养殖户办起“四级循环养殖”,提升当地鱼塘租金15%,农户增收120万元。
安吉县从一杯咖啡里挖掘生态财富,引入青年创客利用废弃矿坑打造“深蓝计划”咖啡馆,年营收超2000万元;开业两年红庙村已收到分红150万元,租金、薪金300多万元。
目前,湖州全市23个“两山合作社”,共收储林地90多万亩,如拼图一样拼成了250多个生态项目,吸引社会投资近200亿元,带动村集体增收1.6亿元。
在湖州,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拿到分红的村民,更主动地参与护林、治水,竹林碳汇项目还带动了林道建设,既方便了竹农,又保护了生态。
从一片荒林的蜕变,到一个村庄的振兴,“两山合作社”正在湖州书写更多“生态富民”的故事。未来,湖州将继续把“两山合作社”这个平台建得更实、更活,这里的好山好水,都会变成共同富裕的活水源头。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22期、10月27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佛系老村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