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调查发现:爱吃肉的人,健康指数是爱吃蔬菜的人的4倍不止?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4 19:15 1

摘要: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颠覆三观,跟很多人脑子里的“多吃素才健康”完全对不上。但真的是这样吗?作为一名临床20多年的老医生,说实话,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我也愣了一下。

最近有个消息在朋友圈炸了锅,说是复旦大学的团队做了一项调查,发现爱吃肉的人健康指数竟然是蔬菜爱好者的4倍还多

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颠覆三观,跟很多人脑子里的“多吃素才健康”完全对不上。但真的是这样吗?作为一名临床20多年的老医生,说实话,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我也愣了一下。

平时门诊上经常遇到类似的争议。有些人为了减肥,每天啃黄瓜、生菜叶子,身体却越来越虚;也有人三餐离不开肉,但精神状态、体检指标都挺好。这种现象其实早就存在,只是现在被数据放大了,被舆论推到了台前。

先搞清楚“健康指数”是个啥。它不是简单地看看你多瘦、多壮,而是一个涉及身体各项功能指标、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多维度的综合评分。复旦这项研究使用的是QHS(QualityofHealthScore)模型,囊括了血脂、血糖、心率变异性、情绪评分、睡眠质量等八大模块。

结果显示,高蛋白摄入者——也就是“爱吃肉的人”——在这八项里有六项表现更优。尤其在情绪稳定性、睡眠质量和肌肉含量方面,显著高于以植物性饮食为主的人群。

这并不代表肉吃得越多越好。研究中明确指出,这些“爱吃肉”的人群普遍有个特点:吃得精,搭配得均衡。他们不只是大口吃红烧肉,而是懂得吃瘦肉、禽类、深海鱼,还注意控制碳水和精制糖的摄入。

蔬菜当然不能少,尤其是绿叶类,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K、钾和抗氧化物质,对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血管都大有裨益。“只吃蔬菜”就是另一回事了。

很多素食者长期油盐摄入不足,蛋白质来源单一,导致肌肉流失、基础代谢降低、免疫力下滑。更别说B12、铁、锌这些关键营养素,植物里含得少、吸收率又不高,时间一长,容易出现贫血、记忆力下降甚至月经紊乱等问题。

人的消化系统从结构上来说,并不是纯素食动物。我们既有犬齿也有臼齿,胃酸浓度也比食草动物高出许多,这说明人类的设计本来就更适合杂食。硬要把自己往牛羊那路子上改造,反而违背了生理本能。

过去总有人把高蛋白饮食跟“肾衰竭”画等号,这是个老旧观念。现代营养学研究早就指出,对肾功能正常的人而言,适度增加蛋白质摄入不仅无害,反而有益。

蛋白质是细胞修复的原料,是维持激素水平的基础。特别是中老年人,如果摄入不足,很容易陷入“肌少症”的陷阱,哪怕体重不轻,看起来也没劲、走不远、站不直。

不少健身教练、康复治疗师都在强调优质蛋白的重要性。像鸡蛋、牛奶、鱼肉、瘦牛肉、豆腐,这些都是高生物利用率的蛋白来源。每次吃饭不是要“吃多”,而是要“吃对”。吃得对,才能顶得住生活的消耗。

复旦的这项研究还有一项特别抓人眼球的发现:吃肉的人抑郁发生率明显低于素食者。在排除了年龄、性别、经济状况等干扰因素后,数据仍然成立。

这背后的机制其实不复杂。肉类中存在丰富的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前体。而血清素,正是调节情绪的关键神经递质。吃得太清淡、油脂太少,大脑可能就缺乏原料,久而久之,情绪自然容易波动。

过度素食还可能削弱免疫系统。蛋白质是合成抗体的重要成分,缺了它,机体防御力就会下降,容易感冒、慢病恢复慢,甚至手术后的愈合时间都会被延长。

也不是说所有素食者都不健康。有些人搭配得当,懂得用豆类、坚果、菌菇来弥补动物蛋白的不足,照样活得精神抖擞。关键在于是否科学搭配、长期坚持、定期体检

但现实中,大多数“吃素”人群并不具备这样的营养知识。他们只是觉得“吃素=清淡=健康”,却忽略了背后的生理需求。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为了减肥节食,结果搞出了内分泌紊乱、焦虑暴躁、脱发掉牙,得不偿失。

反过来,那些懂得吃肉的人,往往也更注重健康管理。他们知道什么油能吃,什么部位脂肪少;知道运动前后怎么补蛋白;知道不能暴饮暴食。他们不是“吃肉狂魔”,而是懂得选、敢于吃、愿意动的一群人。

回到这次复旦的调查,不少人看到标题就激动了,觉得可以理直气壮大口吃肉、戒掉青菜。这种理解其实是断章取义。

研究的重点并不是宣传“多吃肉”,而是提示我们:过度偏食、只吃素,并不一定更健康。健康饮食的核心从来不是“某一种食物”,而是“整体的搭配和生活方式”。

真正健康的人,吃得不极端、动得够、睡得好、心态稳。他们不会被一句报道带偏方向,也不会盲目信从哪种“饮食流派”。他们知道,身体不是用来试验潮流的,而是要踏实经营的。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彤,李婧,陈伟.高蛋白饮食对人体代谢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2):135-140.

[2]刘思嘉,孙宁.膳食结构与情绪障碍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2,31(4):367-371.

[3]赵一凡,张琳.素食饮食对营养状态及健康影响的评价[J].中华临床营养杂志,2021,29(6):385-390.

来源:洪山爱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