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自语:不逐虚名,但守心光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9:19 1

摘要:窗外的银杏又落了一层,金黄的叶子铺在青石板上,像谁把阳光碾碎了撒下来。我坐在书斋里,指尖划过书页间积年的折痕,忽然想起昨日友人的话——他说人活一世,总要干出些名堂,让名字被人记住,才算没白来这世上走一遭。我当时只是笑,没说太多,此刻对着满架的书,倒有了些细碎的

书斋自语:不逐虚名,但守心光

张新贵

窗外的银杏又落了一层,金黄的叶子铺在青石板上,像谁把阳光碾碎了撒下来。我坐在书斋里,指尖划过书页间积年的折痕,忽然想起昨日友人的话——他说人活一世,总要干出些名堂,让名字被人记住,才算没白来这世上走一遭。我当时只是笑,没说太多,此刻对着满架的书,倒有了些细碎的思绪,想慢慢写下来。

我从没想过要成什么大事。年少时读史书,看那些王侯将相在书页间掀起风云,看文人墨客用笔墨在历史里刻下姓名,心里也会有片刻的激荡,但转眼便被书页里的另一种风景勾走了神。那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是王维“行到水穷处”的自在,是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通透。他们或许也有过济世的抱负,有过扬名的渴望,但最终都在烟火日常里,寻到了比虚名更实在的东西。我没有他们那样的才学,更没有扭转乾坤的本事,自然不敢奢求“不朽”二字,只觉得能安安稳稳守着一方书斋,读自己喜欢的书,便已是天大的幸事。

有人说我“没胆量”,不敢去闯,不敢去争。可我总觉得,“胆量”未必是要在人前显山露水。我见过太多人追着名声跑,为了一句赞扬,为了一个头衔,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最后回头看,满心都是虚空。我没那样的胆量去承受这份虚空——我怕为了迎合别人的眼光,丢了自己读书的初心;怕为了所谓的“成就”,把日子过得只剩下奔忙,连翻书的闲情都没有。去年冬天,我在旧书市场淘到一本线装的《论语》,书页已经泛黄,边角还有前人的批注,墨迹淡得几乎要看不清。我坐在寒风里翻了几页,看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那句,忽然觉得心里暖烘烘的。那一刻,我更确定自己要的是什么:不是旁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这份能在文字里安身立命的踏实。

读书于我,从来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矫正”自己。年轻时性子急,遇到一点不顺心就容易发火,是读《菜根谭》里“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句子,慢慢学会了沉下心;后来做事总爱钻牛角尖,分不清轻重,是读《史记》里那些成败兴衰的故事,懂得了“有所为,有所不为”;就连偶尔觉得孤独时,翻开一本旧书,像是遇到了一位老朋友,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心意,总能悄悄抚平心里的褶皱。我知道自己有很多残缺:不够聪明,不够豁达,有时还会犯些小糊涂。但读书就像一盏灯,照着我看清这些残缺,也照着我一点点修正——不是为了变成完美的人,只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明白,更无愧于心。

我喜欢这种“没名声”的日子。走在巷子里,卖菜的阿婆会问我“今天要不要买点青菜”,修鞋的师傅会笑着跟我打招呼,没人知道我读了多少书,也没人在意我有没有做过什么“大事”。傍晚的时候,我会把椅子搬到院子里,泡一杯热茶,看夕阳把书斋的窗棂染成暖红色。偶尔有晚风拂过,带来桂花香,也带来书页翻动的轻响,那一刻的安宁,比任何虚名都更让我心安。我想起古人说“大隐于市”,或许我算不上“隐者”,但这份不被人打扰的自在,已经足够让我满足。

其实,这世上哪有那么多“不朽”呢?大多数人都是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小日子里,守着一点热爱,一点坚持,慢慢过完一生。我不求名字被人记住,只求多年后,当我再翻开这些书,还能想起此刻的心情——阳光正好,茶香袅袅,书页间的文字,正悄悄滋养着一颗平凡的心。至于别人知不知道我是谁,又有什么要紧呢?我早已在读书的时光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不朽”——那是心灵的丰盈,是行动的坦荡,是一份不逐虚名、只守本心的从容。

暮色渐浓,我把书合上,放进书架的旧位置。窗外的银杏叶还在落,一片一片,安静得像一场梦。我知道,明天醒来,又会是一个适合读书的日子。这样就很好。

来源:北京诗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