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9日,三峡大学一则情况通报引爆全网——10月26日凌晨,该校一名男性外籍学生翻墙潜入女生宿舍,对一名女生实施猥亵行为。
10月29日,三峡大学一则情况通报引爆全网——10月26日凌晨,该校一名男性外籍学生翻墙潜入女生宿舍,对一名女生实施猥亵行为。
目前,涉事学生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学校也依据校纪校规作出开除学籍处理。
看似“快准狠”的处理结果背后,却藏着公众对校园安全、涉外案件处理效率的多重追问。
早在官方通报前,社交平台上就已出现“外籍留学生深夜闯女生宿舍”的传言,有网友爆料涉事学生徒手攀爬至女生宿舍二楼,试图实施不法行为。
随着#三峡大学留学生# #三峡大学官微关闭评论#等词条冲上热搜,质疑声不断升级:从10月26日凌晨案发,到10月29日下午校方正式披露,三天时间里,为何官方信息始终“缺位”?
为何非要等到舆情发酵、媒体反复求证,才迟迟给出回应?
事实上,公众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
据校内知情学生透露,事发后宿舍二楼外围已紧急加装防护铁丝网,这一“亡羊补牢”的举措,恰恰暴露了校园安全管理的漏洞。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曾明确指出,女生宿舍应实行“封闭式”管理,未经许可男性一律不得进入,且需加强重点时段巡查。
可在此次事件中,涉事外籍学生却能轻易翻墙而入,足见学校在人防、技防上的疏忽——若日常巡查到位、防护设施完善,这样的危险本可避免。
更让网友关注的,是涉事者的“外籍身份”是否会影响处理结果。
近年来,“留学生超国民待遇”的争议时有发生,不少人担心涉外案件会因“敏感”而被特殊对待。
但从此次事件来看,公安机关的刑事拘留、学校的开除学籍,已然彰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正如新黄河评论所言,中国是法治国家,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外籍学生,只要触犯法律、违反校规,就该一视同仁:该拘留的拘留,该开除的开除,没有任何“特权”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大学并非首次因留学生引发关注。
此前,该校几内亚籍留学生玛玛窦·玛拉因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非友谊被广泛报道;刚果(金)留学生凯文毕业后更是成为企业工程师,实现“中国追梦”。
这些正面案例证明,大多数来华留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尊重中国法律与文化。
但此次猥亵事件也提醒我们,不能因少数正面案例忽视对留学生的日常管理——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早已明确,国际学生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这是底线而非“选择题”。
事件后续,三峡大学表示“将以此为鉴,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和校园安全防范”。
可公众更想看到的,是具体行动而非空泛承诺:如何完善女生宿舍的防护设施?如何缩短涉事案件的信息披露时间?如何确保留学生管理不流于形式?
毕竟,校园安全不是“事后补救”的口号,而是需要贯穿在日常管理的每一个细节中——从完善请假销假制度,到加强夜间巡逻;从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到强化师生安全意识,每一步都不能含糊。
截至目前,辖区派出所表示案件仍在进一步处理中,后续结果将通过官方平台公布。
这场风波虽暂告一段落,但留给教育界的思考远未结束:如何在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同时,守住校园安全的底线?如何让“法律面前无特权”成为共识,彻底打消公众对“超国民待遇”的担忧?
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严格执法、每一次及时回应、每一次查漏补缺中。毕竟,只有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校园才能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净土。
来源:飞越木卫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