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天前,那帮做社区心理康复的工作人员还以为能喘口气。过去两年,医院和诊所一遭空袭就倒大霉,大家省吃俭用,租了间屋子,想趁着短暂停火把病人接回去,继续做门诊、做辅导。谁想到,停火只是个缝隙——武装分子进来后,直接把人赶走,把地方当临时营地,还把家属搬进来了。治疗
医院里又被占了,诊所的医护和心理干预团队被赶了出来,设备被翻箱倒柜,病人的病历散落在地。
几天前,那帮做社区心理康复的工作人员还以为能喘口气。过去两年,医院和诊所一遭空袭就倒大霉,大家省吃俭用,租了间屋子,想趁着短暂停火把病人接回去,继续做门诊、做辅导。谁想到,停火只是个缝隙——武装分子进来后,直接把人赶走,把地方当临时营地,还把家属搬进来了。治疗被硬生生按住,工作人员被迫站在门外,看着被翻散的医疗档案,病人家属在街头徘徊,不知往哪儿去。世界卫生组织在10月13日公开谴责了那次袭击,但一句话的谴责并不能把被赶走的医疗队叫回来,也挽不回那些被弄乱的数据和受惊的病人。
再往前看,事其实有苗头。以色列照着某个“和平安排”先撤出一部分地区,撤出的那几个小时里,哈马斯的武装像有预谋似的,迅速占据了加沙城和几个关键街区。很多目击者说动作快到令人心慌——几天里,原本躲在地道里的武装,一出停火就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直接出现在街头。有人分析这说明他们早就准备好,隧道、武器、人员都在待命。
占领并非随便走几条巷子那么简单。现场回忆里有殴打、审讯、人口失踪,还有当众处决的画面。拉马拉的巴勒斯坦安全部队发言人把这些做法比作“伊斯兰国”时期的手段,这话不是随口说说。网络上流出的那些视频、照片血腥且震撼,很多原本在公开场合喊话的人突然消失了,或者被迫闭嘴。这样的恐惧效应,让街上的声音越来越少,电视频道也开始播出用暴力“恢复秩序”的镜头,制造一种可怕的正常化。
与此同时,内部斗争也在进行。停火期间,某些因得到以色列支持而抬头的部族武装,成了哈马斯清算的靶子。停火后的第一个周末,哈马斯对靠近加沙城的这些部族发动了猛攻,甚至在公开场合处决俘虏,目的很明确:给其他潜在对手一个教训。原本靠空中掩护活着的这些部族,失去支撑后,面对弹药和人数上占优的哈马斯,节节败退。有报告提到,缴获的车辆和武器里可能掺有早先由以色列提供的装备,这件事把形势弄得更复杂,也让人对外援和武器流向产生更多疑问。
从更大的地缘角度看,周边国家的角色也不简单。外界说土耳其和卡塔尔被指派为“协议守护者”,但这两国和哈马斯背后一部分思想有亲近之处,谈判桌上的态度未必能对哈马斯形成强硬压力。与之相对的,沙特、阿联酋等国家更偏向让巴勒斯坦权力机构来主导未来的治理。地区意见不统一,任何战后安排都难以达成一致,谈判桌上的那盘棋每走一步都牵动好几方利益。
还有人提到,哈马斯此番行动不单是军事占据,更想把对平民生活的控制当成筹码。如果人质问题难以解决,那掌握两百多万人日常出行、医疗和教育的权力,就是他们最重要的谈判资本。于是,医院不只是医院,开始被当作审讯或临时看守的地方;上门传唤的人越来越多,社媒上的异见声音被压制,能公开说话的频道越来越少。对普通人来说,住院看病也可能变成危险的事。
国际社会讨论派遣稳定部队的可能性,但方案一直变来变去。以色列已经把土耳其排除在外,印尼、阿塞拜疆等名字被提过,但谁能真正把街头的武装缴械、保护平民,没人敢打包票。批评者以联合国在黎巴嫩遇到的困难作参考,质疑外来的力量是否能在这片复杂的地带起到实质作用。
眼下天气转凉,日子越来越难熬。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挤在难民营和临时帐篷,物资紧缺,医疗和心理支持变成了抢救生存线的工作。原本负责心理干预的那帮人,如今更多是在做现场安抚、帮忙登记失踪家属、试图保护散落的病历。他们说得很直白:不是所有人都能等到重建的那天,很多家庭已经没了重新开始的资本。街头有孩子在篝火边取暖,大人们低声商量下一步走哪条路。
从时间线上看,这一切像多米诺骨牌:地面力量重新布署,医疗场所被占用,反对的地方武装被压制,社交平台上的声音慢慢被淹没,国际社会忙着安排访问和谈判。任何一环松动,都可能引发新的连锁反应。现在的常态就是不常态,街上巡逻的队伍多了,能信赖的公共服务少了。医院外,几个病人的家属还站着,等着能把人接回去的通知;心理干预团队的成员弯着腰,一页页把散落在地的病历捡起来,手指沉着,像是做着一件必须完成的、又没有结局的活。
来源:小盒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