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国,竞逐人口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9 10:22 1

摘要:10月23日那场财报会,特斯拉把擎天柱当成了主角,马斯克描得很有画面:要把xAI的大脑装上去,还说着能上火星盖房子那种远景。新闻一出,热度直接上了,投资人开始放飞想象。问题是,现实里的产线没那么浪漫:原本说今年能造5000台,明年放大到5万台的计划没了章法,短

擎天柱现在站在工厂里,不能出厂,就差一双能用的手。

10月23日那场财报会,特斯拉把擎天柱当成了主角,马斯克描得很有画面:要把xAI的大脑装上去,还说着能上火星盖房子那种远景。新闻一出,热度直接上了,投资人开始放飞想象。问题是,现实里的产线没那么浪漫:原本说今年能造5000台,明年放大到5万台的计划没了章法,短时间里连2000台都成问题。这在数字账本上看着特别直白——估值被炒到1.4万亿美元,跟它现在真正在做的事有点错位。

为啥卡在这儿?一句话:缺一只真正能干活的手。人手看着简单,实际上活儿非常复杂。科研里常把一只手分成大约27个自由度,那意味着能做大量微妙的动作。工业上的机械臂常见的是7个自由度,干起精细活儿来明显捉襟见肘。想把人手的灵活性塞进一个不大的空间里,就得面对一堆工程难题。

先说电机。要做到既有力量又有精细控制,电机数量和性能都得往上凶猛加,但更多电机就意味着更高的能耗和更大的发热量,散热成了硬伤。空间紧张时,你还得在手掌和指节里塞传感器、减速器、连杆这些零件,设计复杂得像拼乐高。传动件要像肌腱那样反复弯折,一圈又一圈,疲劳断裂是常见敌人。最尴尬的,是力和精度常常相互矛盾:能扯动重物的爪子,很多时候做不了穿针引线的活;能做极细微动作的机构,往往扛不住大力气。别以为拧个瓶盖是小事,很多机械手连这都干不好。

因此不少创业公司干脆换路走:放弃做像人手那样的末端执行器,用更简单的钳子、蟹爪、吸盘或者三指结构。这些方案在仓库、流水线那种高重复性场景里,效率更高、成本更可控。可人形的好处也摆在那儿——你不需要把厨房、医院、办公室大改装,机器人能直接用人类设计的工具和空间,这是它的现实优势。

这条产业链上已经有不少玩家在做手部零件:从特斯拉出来专做手的创业者,有做触觉传感器的,有把成品手卖给大厂的。你能看到的名字有Proception、Halcyon Robotics、Mimic、Tacta System、Tesollo、Contactile等,不同公司在不同环节啃自己的骨头。关键取舍很明显:要把一只手做得既结实又精细,成本会上去,可靠性要过关,用户愿不愿意掏钱买是个商业问题。

除了硬件,训练数据也是堵点。马斯克看中人形的一点是互联网上有海量人的动作视频,走路、做家务、搬东西,到处都是“样本”。可把这些随手拍的视频变成能训练出可靠动作的数据集难度不小。现在的擎天柱训练更多还是用公司内部录的人类动作数据,外面那些海量视频质量不一,标注和转换成本高,直接拿来训练不太合算。

国际上这场竞赛也不只是几家公司的内部事。资本、政府和大企业都在下注。美国那边除了传统风投,英伟达、微软、OpenAI关注的公司拿到不少资金;国会里也有闭门讨论,担心竞争会把格局变复杂。中国方面也没闲着,目标线很明确:希望到2025年实现批量生产,2027年建立比较可靠的本土供应链。国家和地方都把钱拿出来支持,文中提到地方规模约230亿美元,中央层面有约1380亿美元会被用于相关高科技扶持的一部分。政策和资金一起推,相关产业链热度被彻底拉起来。

说到中国的优势,落脚点还是制造和配套市场。像深圳华强北这种配套生态,让开发者几小时内把零件、连接器、传感器凑齐,打样速度快,这种速度是美国那边少见的。零部件的价格差也很明显——有些国外设备贵得吓人,在国内能找到功能相近但只有几分之一价格的替代品,这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创新节奏。还有稀土资源和加工能力这块,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矿产量占比超过60%,在加工环节的控制占到92%,这对电机和磁性材料的供应有战略意义。

参与这条赛道的不只有科技独角兽。车企也在下注。丰田和波士顿动力有合作,国内的比亚迪、吉利、蔚来在自动化和机器人方向都在试水,优必选的Walker、小鹏、小米也都在做各自的人形或类人机器方案。初创公司则分出两条路:一类做专用化工具,追求效率和成本优势;另一类押注通用人形,想把“像人”的能力做到普适。

放眼历史,人形机器人并不是新鲜事。早在1939年世博会上的西屋机器人Elektro就用像人的外观吸引过人群,电影里的C-3PO把会说话的翻译机器人形象普及开来。马斯克把擎天柱和这些文化符号绑在一起,媒体和市场自然愿意推故事。问题是,把一个会说话的科幻形象真变成能长期服役、性价比合适的产品,中间还有长长的工程链需要啃。

实际应用上,人口老龄化是个直接场景。能不能用机器人来补充护理、康复和家政服务,牵涉到法律、签证、政策和社会接受度。有些国家已经在试点用机器人做养老和康复辅具,省得把环境改造一遍。要是机器人能直接拿起现有工具工作,那就省下一大笔改造费用,这正是人形设计的现实卖点。

当下工厂里那些“站着但不能出厂”的擎天柱,像个半成品的演员:有外形、有一些动作,但离能独立干活还差一截。工程上这是材料、电机、传感器的活儿,算法上是海量数据和训练的活儿,最后还是回到谁能把成本降下来、把可靠性和寿命做上来,谁才能把这盘棋走得更顺。工人们在流水线上拧着件、调着参数,测试台上一个个动作被反复录下校准,而那只“还没做出来的手”在灯光下被不断拆装、改良、再装上去。

来源:菲菲谈国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