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来讲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别绕弯子。简单来说,合肥把一堆原本放在研究所里尘封的高端设备、专业团队和技术方法,拿出来对外用了。背后有几个数字不能忘:一共57家新型研发机构,28家被选为首批试点,合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共享实验室是66个。覆盖的方向也挺广,新能源汽
合肥已经把66个共享实验室投用了。
接下来讲清楚这是怎么一回事,别绕弯子。简单来说,合肥把一堆原本放在研究所里尘封的高端设备、专业团队和技术方法,拿出来对外用了。背后有几个数字不能忘:一共57家新型研发机构,28家被选为首批试点,合计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共享实验室是66个。覆盖的方向也挺广,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空天技术、聚变能源这些热门领域都有涉及。企业现在能直接去预约设备、请专家做工艺验证,结果是很多项目推进得比以前更快。
举个现场能看懂的例子。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的微纳中心里,有台高压磁控溅射设备正在跑。研究员石洪威一边调机器,一边给本地一家企业做中试验证,测精度、看稳定性。过去这种设备基本是给学术团队用,企业拿不到、用不上,设备就闲着。现在共享之后,那企业不必再花几十万、几百万去买一整套仪器,也不用从零搭平台,直接预约来用,人家做样品、中试的数据一下就出来了,省钱又省时间。这样的场面在合肥不是孤例,好多研究院里堆着的高端设备,通过共享真正派上了用场。
共享不只是把机器借出去,更多是把“人+方法+设备”一并往外推。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的副总经理席婷说,他们提供的服务分几类:小试和中试的仪器支持、工艺攻关和技术方案、还有科研团队参与的产品验证和数据分析。换句话说,企业只要说清需求,研究所能把设备、工艺和人力都配齐。很多初创公司靠这种“拎包式”服务把样品打好了、把中试做通了,再去接产线或者找投资的路子就顺了。把实验室从象牙塔里往外搬一点,企业用得上、用得起,这就是变化的直白好处。
预约流程也弄得挺清楚。市科技局把那66个共享实验室列了清单,企业能通过市科技局、新型研发机构联合会询问,或者直接在各研究院的官网、微信公众号上找到服务内容并发起预约。在北航合肥创新研究院,企业在公共服务平台或公众号下单,提交需求后,实验室会给出技术方案和时间安排。还有一类机构被认定为“合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这些机构能做更完整的中试到产线衔接,能帮企业把工艺往规模化推进。
说几个已经落地的事例,让人更有画面感。天津大学合肥创新发展研究院搭建的560kW重型发动机试验台架,帮江淮汽车“尊界”车型做了油电效率和排放标定,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车型能不能顺利上牌、上市。合肥大健康研究院提供的公共技术平台,支持阿法纳生物的RSV mRNA疫苗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IND受理。先导功能分子研究院通过共享实验室,把和晨生物、凯泰莱铂这样的初创企业孵化出来,还通过技术入股或服务换股,把孵化收益反哺给研究机构本体,形成一个闭环式的转化路径。
从源头来看,这事是有规划的。合肥扶持新型研发机构的时候,就把“服务产业”写进了这些机构的职责里。市科技局从中挑了28家做试点,布局66个共享实验室,目的很现实:解决企业搭平台难、测试周期长、成本高的问题。对研发机构来说,这能提高设备利用率,带来科技服务收入;对企业来说,用较低的支出获得专业能力,推动项目更快往前走。
实验室内部的运作也细致。像微纳中心那种核心区,一进门要穿好几道净化门,进入后操作规程、验收标准很严格。石洪威说,除了单纯的检测,他们还能参与制定工艺方案、做一整套试验—数据分析、反复改进都能配套完成。这套服务对企业来说,比自己从头搭一个平台省劲多了,人不需要组装一队专业的技术人员,直接把任务交给研究院,省下的正是时间和人工成本。
共享实验室推动成果转化并非短时间内一锤定音。现在不少机构在试图把科研端和产业端串成一条链,从基础研发到中试再到孵化和产业化,不只是做单次测试,更是做出一条可复制的路径。市科技局也在想办法把这种连接点常态化,比如通过经费支持、引导基金、服务采购等多种方式,给共享实验室长远运转的保障,鼓励更多研发机构往产业链下游延伸。
市场反馈已经有迹可循:企业用共享实验室做中试、做测试的案例越来越多,科研设备使用率上来了,不少项目因此走得更稳。研究院也在接纳项目承接、技术入股等合作模式,让科技成果商业化的渠道不再只有一条。简单说,这个模式把科研资源和企业需求对接得更实际了,省时高效。
推进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还得继续打磨。定价机制怎么公平透明,企业的数据和知识产权怎么保护,科研人员如何平衡教学与服务时间,这些都需要更清晰的制度支撑。市科技局和那些试点机构正在边做边改,按实践情况逐步规范,让流程既方便企业又不损科研规范。
接下来合肥方面还会在经费和政策上继续跟进,鼓励更多新型研发机构加入,把共享实验室网络往更广更深处铺开,努力把更多科技成果变成真正能用、能卖、能长远发展的生产力。
来源:科学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