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人,那之前叫什么?这称呼十分霸气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8 21:57 1

摘要:天下人都是大秦子民,车同轨书同文了,都该叫“秦人”吧,那么为何后世没有流传下“秦人”“秦族”这个称呼?

大家都知道,汉族是我国的主体民族,人口占最多数,那么,“汉人”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

可能你也猜到了,这跟汉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汉朝之后我们才叫汉人。

令人好奇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是秦朝,可为什么我们不叫“秦人”?

后来的唐朝、明朝也强盛一时,为何我们也不叫“唐人”或“明人”?

在汉朝之前,中原民族又怎么称呼自己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 秦朝。

天下人都是大秦子民,车同轨书同文了,都该叫“秦人”吧,那么为何后世没有流传下“秦人”“秦族”这个称呼?

因为秦朝统治时间太短(仅15年),而且秦法严苛,不得人心,百姓对“秦”的认同感不强。

直到刘邦击败项羽,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汉朝。

为何叫汉朝呢?刘邦,原本只是项羽分封的一个诸侯王——“汉王”,封地在汉中(今陕西汉中一带)。

而历史上各朝代起国号,很多都是从建立者最开始的封号中找灵感的。

汉朝统治时间长达400多年,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对外征战匈奴、开通丝绸之路,影响力远播西域甚至罗马帝国。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汉朝的文化、制度、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汉朝的强盛,也让 “汉人” 这一称呼走出国门,声名远扬,周边民族与国家开始以 “汉人” 来称呼汉朝的国民。

人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心理认同,“汉人” 的称呼也由此慢慢形成。

再加上汉朝之后,中国经历了三国、魏晋南北朝等分裂时期。

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进入中原后,为了区分族群,便以“汉人”指代中原农耕民族,久而久之,“汉人”就成了固定称谓。

而唐朝虽然国力鼎盛,但“唐人”的称呼主要流行于海外(如今天的“唐人街”),国内仍以“汉人”为主流,难以被取代。

而明朝虽然国力强盛,对外交流频繁,但从时间维度看,汉朝奠定的民族称谓基础太过深厚,早就深入人心,所以“明人” 也无法成为民族的代称。

既然“汉人”是汉朝之后才流行的称呼,那在汉朝之前,我们的祖先怎么称呼自己呢?

答案就是——“华夏”!

“华夏” 二字最早见于《尚书》。《尚书・武成》中记载:“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这是周武王在伐纣胜利后宣告天下的话,表达四方归顺、天下统一的盛况。

意思是“无论是中原的华夏族,还是四方的蛮夷,没有不归顺服从的。”

华夏又称“华”“诸华”“夏”“诸夏”“中夏” ,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核心族群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成中华。

周王朝自称夏,分封的诸侯国称诸夏或诸华,《左传》:“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那么,“华夏”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华”:最初的意思是“花”,花朵开满枝头的时候通常给人光彩夺目、绚丽、繁盛的感觉,所以引申为“光彩”“华美”“繁盛显耀”;

“夏”:最初可不是指“夏天”,而是指“雄武的中国人”。

看看“夏”字的甲骨文,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

华字还带有华美、文采这样一层意思,华夏有了后来的“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的内涵。

所以,“华夏”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光辉而伟大的人”!这个称呼是不是比“汉人”还要霸气?

这称呼首先是一种“文化自信”:古代中原人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中心,而四周的部落(如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相对落后,所以自称“华夏”以示区别。

更代表着“礼仪之邦”:周朝时期,“华夏”不仅指族群,更代表一种“礼乐文明”,与“蛮夷”形成对比。

汉朝以后虽然又称汉人,但华夏这个称谓也继续延续。

二十世纪之前使用的最多的称谓是“华夏人”,比如汉朝多以”华夏人“自居,而明朝既以汉自居也以华夏自居。

直到近代,一个新的、更宏大的概念出现了——“中华民族”。

19世纪末,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凝聚全国力量。

梁启超在1902年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主张各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外敌。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日。

无论是汉族、蒙古族、回族,还是藏族、苗族、壮族,都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中国人更深刻意识到——我们是一个整体。

于是,“中华民族”正式成为56个民族共同的名字,它不再局限于某个朝代或某个族群,而是一个更宏大的集合体。

从“华夏”到“汉人”,再到“中华民族”,我们的称呼一直在变化,但不变的是对文明的传承和对家国的认同。

来源:厚德益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