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中一种说法是,部分美国人士通过国内自媒体散布信息,称巴西大豆即将涨价,建议中国消费者“赶紧回来买美国大豆”,并声称此举能让超市猪肉、豆油价格继续下降。
近期有消息称,美国大豆因买家减少,种植户面临销售压力,相关方正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市场。
其中一种说法是,部分美国人士通过国内自媒体散布信息,称巴西大豆即将涨价,建议中国消费者“赶紧回来买美国大豆”,并声称此举能让超市猪肉、豆油价格继续下降。
这一言论已引起部分国内学者关注,但其背后的信息真实性与动机需要审慎分析。
要理解国际大豆贸易的真实情况,首先需了解大宗商品交易的基本流程。以大豆、玉米等农产品为例,国际运输通常依赖海运,一船大豆通常可装载约7万吨。
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一吨大豆价格约为400美元,据此推算,一船大豆的货值约为1.96亿美元。
与日常生活中菜市场的零售、贸易商的批发不同,这种涉及数万吨、数亿元规模的交易被称为大宗商品交易,其有着独特的行业规则,外行人往往对其中细节不甚了解。
假设我们是一家榨油厂,若想确保秋季大豆供应,需在春季就与巴西供应商麦克预定一船大豆。
因为大豆等农产品具有季节性,若等到秋季再采购,很可能因货源紧张而无法获得所需数量,甚至错失优质大豆。
为争取到更优质的货源,我们会向巴西供应商麦克支付一笔额外费用,这笔费用的比例由麦克提出,经沟通确认每吨为30元。在金融术语中,这部分费用被称为“贴水”。
确定贴水后,双方进入价格谈判环节。由于已支付贴水,供应商会在价格上给予一定让步。
双方约定,在3月至9月期间,我方作为榨油厂可随时选择一天,按照当天美国公布的全球大豆参考价格确定交易价格。
美国公布的参考价每日波动,可能今天是3元/斤,明天跌至2.5元/斤,后天又涨至3.5元/斤。我方需密切关注价格变化,选择一个认为大豆价格最低的日子与麦克敲定最终价格,这一过程被称为“点价”。
具体来说,若我方在观察期内选择的点价为2800元/吨,那么加上此前约定的每吨30元贴水,这批大豆的最终成交价格即为2830元/吨。
这一价格一旦确定,便成为固定总价,无论后续市场价格如何波动——即便涨到“天价”或跌至“尘埃”——双方都需按2830元/吨的价格完成交易。
这一模式类似黄金首饰的定价逻辑:原料价(对应大豆点价)加上加工费(对应贴水),共同构成最终总成本。这一成本在交易初期(通常提前半年左右)就已锁定,与交易时的实时市场价格无关。
了解这一流程后便可知,巴西当前大豆价格波动对中国上半年签订的订单几乎没有影响。
事实上,从巴西大豆的贴水变化也能看出市场真实情况:巴西11月船期大豆的贴水价格(即供应商提出的“红包”金额)从8月15日的310美分/蒲式耳,一路下跌至9月26日的280美分/蒲式耳。
今年5月,5.5万余吨巴西大豆抵达南京港
受近期美国相关言论影响,部分谨慎的巴西豆商进一步将12月船期大豆的贴水主动降至265美分/蒲式耳左右。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巴西供应商高度重视与中粮国际、重庆粮食等中国大型国企的合作关系,为维持长期合作,宁愿压缩自身利润空间。
当前,巴西大豆正处于特殊时期:旧豆库存逐渐见底,新豆尚未上市,处于供应“真空期”;叠加10月份可能出现的大雨天气,或对新豆产量造成一定影响。
这种情况下,巴西大豆价格出现阶段性小幅上涨,类似“冬天里的西瓜”——反季节供应导致价格略高于常规时期,属于正常市场现象。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国内舆论环境可能被误导。有迹象显示,部分信息渠道已出现内容污染,甚至一些人工智能软件因被投喂错误信息,导致搜索结果出现前后矛盾、方向偏差的情况。
大豆价格不仅关系到国内食用油市场稳定,还与猪肉价格密切相关(大豆粕是重要饲料原料),极易牵动公众神经。
若不实信息持续传播,可能导致部分民众产生误解,甚至被利用来“为他人造势”,进而破坏巴西及南美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友好合作印象与信心。
来源:翼峰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