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仅3500万美元,同比暴跌98%,全年预估仅9.49亿美元,较上年断崖式缩水90%。
“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这是在印度投资的外企圈里流传的一句黑话。
2025年,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仅3500万美元,同比暴跌98%,全年预估仅9.49亿美元,较上年断崖式缩水90%。
与此同时,富士康在印度造iPhone,两年亏了120亿元人民币。三星、小米、OPPO、VIVO等跨国巨头也都纷纷遭遇税务审查、天价罚单和罢工风波。
印度外企频频“被割韭菜”,并非简单的政府贪婪或政策失误,而是其独特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阶段、历史路径依赖和地缘战略考量共同作用下的系统性结果。其背后是一套复杂而自洽的“内在逻辑”。
一、 根本驱动力:发展焦虑与“替代型”工业化战略
这是理解印度所有行为的总开关。印度立志要成为“发达国家”,但其工业化进程缓慢,制造业占GDP比重长期徘徊在15%左右,无法像中国一样吸收庞大的人口就业。
1、“市场换技术”与“资金”的终极版
印度深知自身在产业链、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上的劣势,无法在公平竞争中快速培育本土企业。因此,它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方式:以庞大的国内市场为诱饵,吸引外资进入并完成本土产业链的搭建和人员培训,然后通过税务、法律等手段进行“精准收割”,将外资的果实转移给本土财阀或充实国库。这是一种“替代型”资本原始积累,用外资的血肉来快速哺育本国产业和财政。
2、“捡漏”的地缘战略窗口期
近年来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西方迫切希望供应链“去风险化”,寻找“中国+1”的替代方案。印度认为自己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它判断,无论其营商环境多么恶劣,出于地缘政治需要,西方资本和技术也不得不部分流向印度。这给了印度一个 “卖方市场” 的底气,敢于对外资提出更苛刻的要求甚至进行收割,因为它认为“你们别无选择”。
二、 政治逻辑:民粹主义与选票政治的需要
印度的民主制度决定了其政策具有强烈的短期性和民粹主义色彩。
1、“抗外牌”是高效的政治工具
在印度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外资巨头(尤其是中国企业)进行高调审查、开出天价罚单,极易被塑造为“强硬的爱国者”形象,是一种成本极低、收益极高的政治表演,能够迅速凝聚民意、转移国内矛盾。莫迪政府深谙此道。
2、维护“裙带资本主义”体系
印度经济由少数几家庞大的本土财阀(如信实、塔塔)主导。这些财阀与政府关系密切。外资的进入,尤其是在关键领域(如通信、零售、制造)的成功,会直接威胁到这些本土巨头的垄断地位。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打压外资,本质上是为本土保护企业扫清竞争障碍,维护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
三、 体制性障碍:碎片化的政权与“官僚主义寻租”
印度的“联邦制”和庞大的官僚体系,使其政策执行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寻租空间。
1、“政出多门”与“选择性执法”
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之间、不同的政府部门(税务、公司法、环境、劳工)之间,往往存在政策不统一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这给了底层官僚巨大的自由裁量权。外资企业永远不知道今天合规的行为,明天会被哪个部门以哪条法律认定为违规。这种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统治工具,也是官僚系统寻租的沃土。“破财免灾”成为许多外企的潜规则。
2、司法效率低下成为帮凶
印度司法系统以效率低下著称,案件审理可拖延数十年。这意味着,即使政府对外资的处罚完全不合理,企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也高到无法承受。拖,本身就是一种惩罚。大多数企业最终会选择妥协,缴纳巨额罚款或接受不平等条款,因为“迟到的正义不是正义”。
四、 文化与社会因素: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
这一点常常被忽视,但却至关重要。印度的商业文化和社会观念中,存在着一种深刻的 “零和博弈”思维,而非“互利共赢”思维。
1、 “饼”是固定的,你多拿我就少拿
在这种思维下,外资在印度赚取的利润,不被视为创造了新的价值、做大了整个经济蛋糕,而被视为从印度国民口袋里拿走的财富。因此,通过一切手段将外资的利润“夺回来”,在情感和道德上被认为是正当的。他们不理解“放水养鱼”,只热衷于“竭泽而渔”。
2、缺乏长期契约精神
印度商业文化更注重短期交易的灵活性,而非长期合作的契约精神。政府与外资签署的协议,可以被后来的政策甚至一纸公文轻易推翻。政策的“回溯性适用”就是典型体现,用今天的新规去追究你很多年前的行为。这彻底摧毁了投资环境最需要的可预测性。
五、 战略误判:对自身吸引力的过度自信
印度犯了一个关键的战略误判:它高估了自身市场的不可替代性,而低估了资本的记忆和流动性。
印度精英层沉浸于“21世纪是印度的世纪”的叙事中,认为其年轻的人口和巨大的市场是任何外资都无法拒绝的“金矿”。这种过度自信使其认为,即使反复收割,也会有新的“傻钱”前仆后继。
然而,资本是逐利且厌恶风险的。一两家企业被割是案例,成体系、成规模地被割就成了模式。资本会迅速学习并传播风险信息。近年来外资的断崖式下跌,就是资本用脚投票的结果,表明印度的这套逻辑正在反噬自身。
综上所述,印度收割外资并非偶然事件,而是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官僚文化和社会观念共同形成的一套系统性的“收割模式”。
经济上,它试图走一条“外资哺育内资”的捷径。
政治上,它是民粹主义和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工具。
体制上,它是碎片化政权和官僚寻租的必然产物。
文化上,它源于一种零和博弈的深层思维。
这套模式在短期内或许能为印度带来一些财政和产业上的甜头,但长期来看,它正在摧毁印度最需要的东西——国际信誉和投资者信心。当“印度陷阱”成为全球资本的共识时,印度想要实现其制造业大国和世界工厂的梦想,恐怕将难上加难。这不是一个政策调整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一场深刻的结构性改革和观念革命。
来源:古今名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