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3日晚,乐山大佛景区的公众号把这事发了出来,文字不绕弯,直接把“大佛号”摆出来让人看:这是乐山第二颗被地方冠名的卫星。有人觉得挺酷,有人觉得合情合理,不管怎样,时间表已经摆在台面上了。
11月中旬,一颗冠名为“大佛号”的卫星要飞上去。这条消息已经定了时间点,意味着乐山在空天版图上又迈出一步。
10月23日晚,乐山大佛景区的公众号把这事发了出来,文字不绕弯,直接把“大佛号”摆出来让人看:这是乐山第二颗被地方冠名的卫星。有人觉得挺酷,有人觉得合情合理,不管怎样,时间表已经摆在台面上了。
往回看,早在9月初就有动静。9月5日,“嘉州号”上天了,那回是和北京开运联合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运联合主要做卫星测运控的软件和太空数据平台,属于数据端的角色。和这次合作的西安中科西光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比起来,后者擅长研制高光谱遥感卫星,偏硬件和传感器制造。两家不是在打同一个点,反而是在一条链上互补——一个做眼睛,一个做大脑的数据处理。
说回“大佛号”本体。工程编号是“西光壹号06星”,这是技术上的名字;“大佛号”是给老百姓听得明白的牌子,便于传播。商用航天里,这种双名法常见。更关键的是,它属于“西光壹号”系列。这个系列的目标是一张高光谱遥感星座,目标规模是158颗,重点放在双碳监测、环境与资源调查这些应用上。这个系列从2023年8月10日开始发射,到2025年5月为止,已经上了十几颗,目标是补齐国内商业化双碳监测的空白。
任务分工上,“大佛号”和“嘉州号”不是做同一件事。“大佛号”属于高精度光学遥感,主要是看地面的那一类,能做精细地物识别、定量分析,像是监测植被长势、找出高价值作物分布、做地质环境监测等。反过来,“嘉州号”更偏向于看天的任务,主要用于监测地球静止轨道上的卫星和太空垃圾。一个盯地面,一个盯轨道,互为补充,两个视角合起来更完整。
公司之间在公开资料里没有股权挂钩的证据,把两家企业都请到乐山来,实际上传递的是产业链布局的意思:开运联合负责软件与数据平台,中科西光提供观测和星载硬件。若将来有更大的链主企业进来,乐山这两家公司就可能成为上游和下游的节点,对地方产业生态来说,这不是小事。
乐山与中科西光的合作方案里,图上写得很清楚:区域总部覆盖云贵川三省,示范基地用于展示,拟建三条高精度整星产线——含机载、星载和整星生产线;还计划把西南区域的平台做成测控、运控、算力和调度中心,西南区域数据应用中心则覆盖农业、林业、水利、矿产等领域。冠名“大佛号”的表述里写着“落地乐山,辐射全国”。读那张图,你能看出他们想把乐山打造成西南的空天产业支点,不只是搞一个名号而已。
落到操作层面,意味着不光是造一颗卫星这么简单。要有测控站、有地面接收站、有算力中心,还需要低空无人机做地面补充观测。卫星拍的大画面需要有人去消化、加工;无人机负责把宏观发现拉到微观层面,这组合在农情监测、林业防火、地质勘查、灾后搜救里都能派上用场。
谈到低空经济,就离不开无人机和配套制造。景区发布的照片里还有无人机的身影,暗示像光启技术这样的低空设备有和乐山结合的可能性。可以想象卫星先给出“哪里有问题”的高光谱图,无人机再飞过去采集细节或执行喷洒、测绘任务。这样的天-空-地联动,对地质测绘和精准农业特别实用。
配套环境也在推进中。乐山高新区的先进制造业园区近段时间动作频繁。9月30日那份公告里写着新上项目总投资12.35亿元,要新建大约21.2万平方米的厂房和配套。这个园区在6月就已经把开运联合和中科西光请过去看过场,说明落地的基础并非凭空许诺,有现实的空间和规划在等着企业进来。
把时间线再理一遍更清楚:9月2日“嘉州号”的冠名仪式上,开运联合就提出要在乐山共建商业航天光学设备研制基地,其中一环就是空天信息数据运营中心。现在“大佛号”来了,中科西光的高光谱观测和开运联合的数据平台有了交汇的可能,数据来源不再是单一来源。未来这些观测数据有望集中到乐山的空天信息应用中心,中心不仅收数据,还要把地面观测、无人机数据和卫星资料融合,用在农业、林业、水利、矿产等应用上。
要把利益真真落地,城市需要吸引一批上下游企业进来,同时提供土地、资金和政策支持,还要有人才流动。乐山已经在铺这些基础设施,从总部到示范基地,从产线到数据中心,每一步都需要实际的执行力和市场回响。能不能把链条连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不看口号看落实。
再说点接地气的:一旦这些事情开始运转,园区周边的小商贩会先感受到变化。工人、技术人员多了,生活服务需求就跟着上来。有人打趣说,靠近园区摆个钵钵鸡摊、开家盖碗茶店,客流不会少。你看,产业的放大不仅牵动高楼大厦,也会改变街角那家小店的生意气息。
来源:红红爱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