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数字经济的长驱向前,离不开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所带来的持续动力。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需要从数据采集、传输到存储、治理,再到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整个价值链条过程长且复杂。这其中,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又堪称价值释放的“最后一公里”,逐渐成为千行百业
从沉睡的黄金到经济的新宠,数据要素正上演华丽转身。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长驱向前,离不开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所带来的持续动力。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的价值释放需要从数据采集、传输到存储、治理,再到分析和可视化呈现,整个价值链条过程长且复杂。这其中,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又堪称价值释放的“最后一公里”,逐渐成为千行百业日常业务决策中离不开的“左膀右臂”,并让商业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以下简称BI)软件愈发受到各类型用户的重视。
借此东风,中国BI软件市场茁壮成长、前景向好。IDC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商业智能与分析软件市场规模有望增长为10.7亿美元,商业智能与分析成为企业未来重要的投资领域;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9亿美元,未来5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2.7%。
与此同时,中国BI软件市场格局也在加速酝酿新变化。以瓴羊、帆软、永洪科技、思迈特等为代表的国产BI厂商全面崛起,在与微软、IBM、SAP等国际大厂的竞争中,逐步形成崛起突围之势;而生成式AI技术浪潮的到来,则加速推动BI走向智能化,国产BI厂商能否借此机遇实现弯道超车也引发市场极大关注。
近年来,“替代”成为中国BI软件市场的一大主关键词。
不可否认,微软、IBM、SAP等国际大厂具备先发优势,PowerBI、Cognos、BIEE等产品早些年对于启蒙市场、推动数据分析应用发挥着关键作用。
亦需要明白,国内外企业在数据分析与应用方面差别巨大,使用场景、操作习惯、功能定制和服务需求等存在巨大差异,也让Quick BI、vividime、Smartbi Insight等国产化BI软件涌现,成为中国BI市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阿里云瓴羊Quick BI,连续五年真正入围Gartner ABI魔力象限,并是唯一入围挑战者象限的国产BI。
中国BI厂商和产品的全面崛起,背后原因绝非简单的定制化开发、服务响应及时等因素,更深层次原因在于需求变化、技术体系、市场不确定性等综合因素的作用。
首先,BI市场的需求变化是驱使BI软件走向替代的第一驱动力。众所周知,中国市场一向以应用创新为核心导向,且具有规模庞大和复杂的应用场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据要素日趋重要的趋势下,各类数据消费、数据决策的需求与变化层出不穷,BI软件需要更好地适配本地场景需求与融合业务。
例如,与国外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的用户数量、业务规模普遍大一个数量级,随着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深入,金融机构在日常业务场景中的用数需求大幅增加,数据消费、数据决策逐步成为上至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的基本操作,一些头部企业的大规模数据分析甚至需要亿级数据秒级响应;而国外一些优秀的BI产品无法适配国内复杂报表、灵活使用等需求,使得一些外企在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为适应中国市场业务需求,转而拥抱国产BI产品。
其次,国产技术体系近年来的整体成型和稳步成长,为BI软件走向全面替代提供稳定的土壤。正所谓欲向上生长,必先向下扎根,近年来随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产品快速成长,国产技术体系的生态土壤愈发厚重,为上层的BI替代带来全面的条件。
第三,市场不确定性骤增是BI走向替代的助推剂。外部环境的动荡变化,让市场中各种不确定性大幅增加,像金融、电力、政府等重点行业出于数据安全、业务安全等考虑因素,数据要素需要在可信环境中流动,加速拥抱国产BI软件是大势所趋。
最后,生成式AI、大模型等技术的崛起为市场加速替代提供了一大变量。生成式AI、大模型正在重塑整个BI的底层开发、产品交互、使用体验,全面推动BI走向智能化、便捷化、高效化,中国BI厂商需抓住生成式AI技术带来的机遇,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替代中实现突破和引领。
替代不是目的,超越才是目标。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当前BI国产化替代正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关键阶段,市场从过去更多地考虑安全维度,考虑全面转向对产品、技术和服务支撑等综合能力的衡量,也即BI国产软件需要在场景适配和业务融合中达到业界先进的产品力。
事实上,中国BI厂商在国产化替代的过程中面临着不小挑战,尤其是产品性能、环境适配、AI技术能力、使用体验等方面还有着巨大提升空间。
以数据接口开放程度为例,作为BI软件产品的核心能力之一,数据接口开放衡量着BI软件接入数据源的能力。像当下中国市场中,各类数据库品牌就达到200多家,BI软件完成对数据库、非结构化数据源的对接与适配,对于推动国产化BI软件用起来具有长期意义和价值。
同样,国产BI软件一直在易用性和使用体验上被人们所诟病,这需要国产BI厂商在产品性能、低代码/零代码开发、多端部署与展示、服务能力等方面多下功夫,更好匹配用户的使用体验需求。例如,部分国产BI产品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会出现卡顿、宕机等问题。
另外,嵌入式能力对于将数据分析能力无缝融入ERP、CRM、OA等工作场景意义重大。例如,钉钉、企业微信、飞书如今是大部分企业日常工作中使用的IM软件,在IM软件接入BI软件来即时推送报表,对于日常工作场景中“用数”大有裨益。
更加重要的是,随着生成式AI浪潮到来,整个BI赛道正面临彻底重构,将会对市场格局、产品体系乃至使用体验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国产BI软件接下来的突破与超越,ABI+SaaS将会是一条关键的主路径。
首先,生成式AI、大模型等AI技术与BI产品的融合,将会打破BI产品使用壁垒,改变产品开发与交互方式,降低数据消费门槛,并彻底重构BI产品。IDC就认为大模型等AI技术有望实现数据分析全流程的自动化,自主完成数据集成、建模以及分析与洞察,并能结合业务情况提供决策建议。
不过,AI与BI的融合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很难一蹴而就,这极为考验BI厂商的技术积累与投入。例如,虽然有各类大模型涌现,很多通用大模型并不能直接拿到BI等垂直领域应用,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仍然是一项复杂且成本高昂的工程,且考验着BI厂商如何将大模型与行业认知、业务知识的融合。
事实上,全球BI厂商最近一两年均在探索AI与BI的融合。以Salesfoce为例,其Tableau正在将Einstein GPT与现有BI功能融合,为用户提供自然语言和视觉格式的个性化指标见解。
国内多家BI厂商同样紧跟趋势,以阿里云瓴羊Quick BI为例,其基于通义千问通用大模型,结合对BI业务的长期积累和独特理解,持续训练与优化针对BI领域的大模型,并积极探索大模型与BI产品的融合,与智能搭建、智能问数、智能洞察等产品功能方面相结合。
其次,SaaS模式数字化发展的重要趋势,BI走向SaaS化也是重要的方向之一。SaaS不仅让部署、运维管理的复杂性大幅下降,还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推动BI软件产品的标准化,并快速、高效地匹配业务需求。
IDC最新《中国商业智能和分析软件市场跟踪报告,2024H1》也显示,上半年,本地部署收入占比为82.9%,同比增长4.9%,公有云模式收入占比为17.1%,同比增长15.9%。显然,SaaS模式虽然在中国市场占比较少,但增长速度远超本地部署模式,从长远来看,各行业拥抱SaaS已成大势所趋。
目前,中国BI厂商主要分三类:第一类,帆软、永洪等以本地化部署交付为主的偏传统BI厂商;第二类,Smartbi、亿信华辰、观远数据等偏向SaaS交付且强调一站式BI能力的BI厂商;第三类,阿里云瓴羊、腾讯云、网易有数等具有互联网基因的BI厂商。每一类厂商的成长路径、自身基因、技术能力、重点行业等均有所差异,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且铸就了繁荣的市场。
但国产化替代不应该是一场市场投机,而应成为中国BI厂商崛起的一次产业契机。随着《十四五规划》、《“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陆续出台,中国千行百业正全面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实融合,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之路。此时此刻,如何让企业与组织的更多人在更加广泛的业务场景中用好数据,已然成为所有中国BI企业的一个阶段性使命。
显然,中国BI厂商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紧密围绕用户在数智化时代的真实场景需求,在产品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持续下苦功夫,有效推动千行百业的数据思维建立、数据消费习惯养成、数据使用门槛降低,真正为千行百业的数智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力。
面向未来,中国BI厂商崛起已是大势所趋,这将是一场技术、产品、服务等综合能力的长期比拼,市场新格局将哪几家厂商来书写?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大数据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