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夏时节,走进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景区,百年屯堡的石墙院落里飘出咖啡香气,废弃的木梁下流淌着轻音乐。这些由闲置民房改造的民宿群,正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初夏时节,走进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云山屯景区,百年屯堡的石墙院落里飘出咖啡香气,废弃的木梁下流淌着轻音乐。这些由闲置民房改造的民宿群,正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的有效实现形式”。贵州立足盘活用好农村闲置低效资产,以民宿经济为支点,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书写新时代的“山居笔记”。
老房子遇见新理念
“以前家人多在外打零工,现在全部回来经营民宿,日子越过越红火。”在贵阳市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村民罗思华看着自家闲置房变身民宿,心有颇多感慨。
这个由清镇市引进公司团队改造设计的民宿项目,借鉴了当地布依族服饰颜色,保留原建筑精髓的同时进行现代化升级,成为红遍贵阳都市圈的精品民宿。
“我们采用‘微介入’改造理念,通过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保留老宅历史肌理,植入咖啡、民宿等新业态。”项目负责人高亚芹介绍,“蓝调小院”模式已带动周边20栋老宅重生,村民通过自主经营、管家服务、房屋租金实现三重增收。
这种“针灸式”激活在黔中大地蔚然成风。龙里县湾滩河镇将闲置民房改造成“田园村居”,游客推开房门便可望见阡陌纵横的绿色田野;榕江县摆贝村将苗家吊脚楼改造为非遗工坊,让蜡染技艺在织机声中苏醒……
这些改造既延续了乡村的“烟火气”,又让传统村落焕发新活力,走出一条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双赢的特色之路。
黑科技邂逅老手艺
走进红枫湖镇大冲村的“湖缘梦舍”,改造细节令人惊叹。青瓦屋顶植入光伏系统,木格窗升级保温结构,布依文创活化空间布置,每一处都彰显着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的魅力。
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民宿负责人李阳梅深谙乡村民宿改造逻辑,“改造时特地留下爷爷编的竹簸箕,奶奶陪嫁的雕花床,城里客人最爱这些‘老物件讲故事’。”她笑着说。
在遵义市播州区草王坝村,智慧家居与民宿建设深度融合。当游客回到房间,无需繁琐操作,指尖轻触智能面板便可开启“回家”模式——空调自动调节至舒适温度,电动窗帘缓缓闭合遮光,灯光渐次亮起,为游客打造便捷、舒适的入住体验。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民宿产业链。黔东南州依托“人防+技防”,通过无人机巡检系统实时监控,为民宿周边生态环境提供全天候安全保障;在毕节,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民宿餐桌、电商平台的全程溯源,保障游客“舌尖上”的安全。
一个个“黑科技”为贵州民宿产业链装上“智慧引擎”,驱动生态守护、品质升级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绘就产业振兴新图景。
让游客变成“村里人”
清晨的摆贝村,福建游客张女士跟着潘发英学习蜡染,银饰碰撞的脆响与植物染料的香气交织。
“我们开发了‘民宿+工坊+体验’模式,让游客从旁观者变参与者。”驻村第一书记罗丽萍介绍,通过开展“我在摆贝有栋房”“我在月亮山有棵金丝楠木”等活动,游客与村庄的联系更加紧密。
这种情感联结正在改变乡村生态。在大冲村,游客通过“订单农业”认养稻田,秋收时节就能收到自己“专属”的新米;在万峰林景区,游客亲手制作的蜡染作品成为最特别的旅行纪念。
“以前入夜后村里静悄悄的,现在热闹得像过年。”清镇市新店镇鸭池河村村民王仕敏一边张罗着烧烤摊一边说,“光这个小摊,每月就能增收5000多元。”
从简单的“到此一游”到深度的文化体验,乡村游正在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质变。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民宿经济不仅盘活了闲置资产,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让古老的村寨在新时代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钟明秀
编辑 邓钺洁
二审 潘佳本
三审 赵勇军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