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验证4K超高清节目可通过自主DTMB顺利播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9 11:32 1

摘要:接下来把事儿讲清楚:这是一次把4K电视节目用国内地面广播标准(DTMB)来传输、解码、看能不能稳当落地的全面演练。试验工作是由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牵头,清华大学和北京数码视讯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进,地方上有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顺义区委宣传部、顺义区融

10月21日,DTMB+4K 超高清传输试验在北京市的试验场地完成了全部预定项目,达到了预期

接下来把事儿讲清楚:这是一次把4K电视节目用国内地面广播标准(DTMB)来传输、解码、看能不能稳当落地的全面演练。试验工作是由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牵头,清华大学和北京数码视讯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进,地方上有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顺义区委宣传部、顺义区融媒体中心在场地和协调上撑着腰。过程从技术方案拟定、设备调试到现场采集数据,一步不漏地按计划来,关键设备都是本地单位自己设计和做出来的,算是把标准、方案到硬件这条链子在北京这块地搭通了。

这次试验有清晰的分工和时间线。先把技术文件写明白:有面向工程的DTMB+4K传输技术方案,还有专门的传输实验技术方案,外加一套现场实施的工作计划。按这些文件,团队在好几种典型的收看场景下做验证——有固定接收点的场景、家里普通室内接收的场景、还有车载移动接收场景。每个场景都不是敷衍了事,设置了多种工况:信号强弱起伏、周围干扰情况、不同接收距离以及各种天线配置,尽量模拟普通用户在现实生活里可能碰到的各种情况。

数据采集是核心环节。现场布了监测系统,持续记录了信号强度、误码率、帧丢失率、码率波动、节目解码成功率、播放是否流畅这些关键指标,也对画面质量做了量化评估,比如帧的完整性和流畅度。原始数据都存档,回去逐条对比分析,找出在哪些场景下会掉帧、卡顿或解码失败,然后针对性地调整参数。可以说,这不是随手拍几张图就结论的,团队把不同场景、不同时段的数据好好比对过,得出的调整建议也更有依据。

现场部署的方式也很讲究“贴近现实”。为了验证“部署方便”这点,试验组尽量用接近民用的发射和接收方案,没依赖那种大规模专用链路。发射端用了国产核心模块,实际输入是真正的4K节目流,经过DTMB调制后向地面发射;接收端尽量采用普通接收设备和民用天线来做解码测试,努力还原普通家里能看到的条件。移动场景也覆盖了,模拟车辆在不同路段经过时的接收情况,查看信号切换、重新锁频和瞬时误码恢复的能力。

技术上碰到的难点都挺现实。4K比普通高清对带宽更狠,对纠错也更挑剔,编码、调制、纠错策略和频道规划要配套。试验文件里把码流控制、冗余与纠错设置、频谱利用的折衷都写明了。实地调参后,结果显示只要在编码压缩和传输参数上做合适配置,DTMB的传输机制可以承载4K节目,而且在覆盖和抗干扰方面还能维持到可接受的水平。在多种条件下系统能保证节目连续播放、画面清晰,这也成为“成本可控”的一个技术依据——意思是说,想要看4K不一定要把全家老小的接收设备都换了个遍。

这次试验还有产业链检验的意味,不是某个研究室单打独斗就能完成的。参与方覆盖了标准制定者、科研高校、设备厂商和地方管理机构。尤其要提的是,所有核心设备都由北京本地企业完成设计和生产,这一点说明从标准、方案到设备的国产化供应链是能打通的。对那些考虑用“中国方案”推进超高清地面广播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这就像有了一个能拿出去的样板。

从历史和外延上看,DTMB本身并非新东西——它是我国的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标准(标准号 GB 20600-2006),之前大概在十四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有过落地应用。把4K和DTMB绑在一起,试验团队把这次工作定位为可对外推广的一个技术选项,认为借助已有的地区部署基础,推进4K地面广播比单打独斗更现实。

时间线也比较清楚:前期是方案和设备准备,接着在顺义的场地做多场景测试,监测和离线分析一直在进行。10月21日完成全部现场测试项目后,团队把监测数据、问题清单和优化建议整理成可落地实施的技术文件。对外通报是在10月27日,由北京数字电视国家工程实验室发布,通报里重点提到两点——技术可行性已通过实测证实,以及产业链国产化率高,具备工程化推广的条件。

换个角度说,这事儿对于普通观众的直观感受也好理解:未来如果这套方案推广开来,普通家庭不用花大力气换一堆设备,就有可能看到更清晰的电视画面。实际什么时候在更多地方实现、覆盖节奏如何,还要看后续覆盖部署和市场化推进的步伐,但这回试验确实把“技术可行”这块先敲下了钉子。DTMB 的全称是地面数字多媒体广播(标准 GB 20600-2006)。

来源:儒雅溪流Gxfm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