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时间以来,“最穷山区孩子”“中东王妃”“联合国嘉宾”等各色人物活跃于网络平台。这些内容着实吸睛,但看得多了,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就拿“精英海归”来说,很多人不仅扎堆“去联合国开会”,甚至连视频文案、剪辑节奏、直播风格等都高度雷同,好似一条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即日起,中央网信办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专项行动,饱受诟病的以虚假人设诱骗打赏问题正在其列。
一段时间以来,“最穷山区孩子”“中东王妃”“联合国嘉宾”等各色人物活跃于网络平台。这些内容着实吸睛,但看得多了,难免让人心里犯嘀咕。就拿“精英海归”来说,很多人不仅扎堆“去联合国开会”,甚至连视频文案、剪辑节奏、直播风格等都高度雷同,好似一条流水线上的标准件。
一些博主热衷贴皮虚假人设,无非是为了快速“起号”牟利。严肃整治这种收割粉丝的行为,很有必要。既然是治理,就要治标又治本。必须追问,是谁在批量制造虚假人设?历经多年发展,自媒体领域已呈现高度的专业化、分工化。有不少MCN机构人士透露,大量博主的人设和故事都是精心编撰的,背后有一套成熟体系。且剧本越狗血,情节越跌宕,流量就越高,越容易吸引粉丝。从这个角度看,本次专项行动明确“切实压实直播平台、网络主播、MCN机构等主体责任”,可谓打到了七寸。
当然,想让虚假人设彻底凉凉,法律也必须长出牙齿。很多博主自以为,只要带的货不存在严重质量缺陷,表演一番、编些故事没有什么问题。但过往的相关判决已经给出了答案。去年8月某地发布的典型案例中,主播无底线编造大量情节,极力渲染悲惨遭遇,只为销售玉石,最终法院判决认定,“直播间‘虚构事实’卖惨带货构成欺诈,可进行惩罚性赔偿”。当然,这里头还存在定性、取证等诸多方面的工作,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让铤而走险者感受到痛,才能带动行业净化。
虚假人设长久不了,但只要流量密码还在,换个赛道就还有死灰复燃的可能。作为传播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各大平台尤须守土尽责、从严把关。毕竟,电商是信任经济,当消费者信任被一次次透支,最终无人会是赢家。随着治理不断深入,期待未来我们能迎来一个更加真实、健康的网络生态。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