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些泛黄的笔记,写满的是他半夜推演的公式,和给中国学生批改的红笔字。
杨振宁走了,网上却有人还在算他拿的是哪国护照。
别闹了。
他1971年第一次回中国时,美国还在禁中国学者往来。
他顶着压力回来,不是旅游,是劝国家别放弃基础科学。
那时候,多少人连“量子”两个字都没听过。
他捐了全部手稿,不是捐给美国,是捐给清华。
那些泛黄的笔记,写满的是他半夜推演的公式,和给中国学生批改的红笔字。
翁帆在整理他最后的随笔。
没人逼她,她也没想蹭热度。
一个女人,守着一个老人的纸和字,守了二十年。
你在网上敲键盘的时候,她在翻旧信封。
CERN、普林斯顿、美国物理学会,这些地方不是开追悼会的网红打卡点。
他们发声明,是因为杨-米尔斯理论,是今天所有粒子加速器的骨架。
你手机里的芯片,你刷的短视频,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国籍?
他82岁放弃美国籍,回清华当教授。
九十岁还在给本科生讲物理。
你毕业论文写完就扔,他九十岁还在改学生的公式。
有人骂他“早年入美籍”,却闭眼不看:他1971年就敢在中美断交时,把中国科学家的名字写进美国学术会议名单。
他救的是人,不是面子。
中国科协和统战部那句话,说得最轻,也最重:评价科学家,看贡献,别看护照。
诺贝尔奖得主Gross说他是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
这话不是恭维,是同行的敬畏。
你骂他爱国不够,你连他写的论文都没读过。
他走后,清华的实验室还亮着灯。
那些年轻学生,还在用他留下的公式,算宇宙的未来。
这才是纪念。
不是热搜,不是争论,是有人继续在纸上写,笔尖沙沙,像他还在讲:“这个对称性,很美。
”
来源:勇往直前的面条glKDYV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