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肿瘤遥控淋巴结!我国科学家首次发现,癌细胞可以利用神经网络,远程劫持淋巴结实现免疫逃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9 18:39 1

摘要: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季彤、樊嘉、周俭和孙云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陈平,联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论文[2]。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在抗肿瘤领域,肿瘤引流淋巴结的关注度最近在持续上升。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1]。

然而,免疫治疗在临床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因为仅有一小部分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

如此一来,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既然肿瘤引流淋巴结是免疫治疗的“引爆点”,为什么那么多患者的肿瘤引流淋巴结却失灵了呢?

近日,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季彤、樊嘉、周俭和孙云帆,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陈平,联合领衔的研究团队,在顶级期刊《细胞》上发表一篇重要研究论文[2]。

这项基于头颈鳞状细胞癌的研究发现,在面对人体免疫压力的情况下,肿瘤内的癌细胞会激活支配肿瘤的感觉神经元,加剧癌症引起的疼痛;进而激活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感觉神经元,将肿瘤引流淋巴结转变到免疫抑制状态;这种免疫抑制状态的肿瘤引流淋巴结,反过来又会作用于肿瘤内的巨噬细胞,使其变成有促瘤作用的亚型;最终导致肿瘤进展和免疫治疗效果下降。

据了解,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发现癌细胞可以经由神经元远程劫持其他组织/器官实现免疫逃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张誉、郭毅波和刘喆麒,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孙仪庭和杨溪,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复旦/上海交大的研究人员启动这个研究的切入点是肿瘤与神经的互作。

这也是近年来非常热门的一个研究方向,就在前不久,《自然》杂志就背靠背发了两篇论文,[3,4]。

复旦/上海交大的研究人员想知道,肿瘤是不是可以通过神经网络调节远端组织/器官,进而实现免疫逃逸。于是他们先分析了69名头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发现伤害感受神经元富集且术前疼痛程度高的患者,肿瘤组织中促癌的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显著增多;而且瘤内巨噬细胞与伤害感受神经元距离较近。此外,这些患者外周血CD8阳性T细胞比例减少,单核细胞比例增加。

随后围绕癌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分析还发现,与距离巨噬细胞较远的癌细胞相比,距离巨噬细胞50μm范围内的癌细胞,在基因转录组上倾向于激活伤害感受神经元;如果耗竭瘤内的巨噬细胞,相关转录组的激活会下调;而且体外的癌细胞和巨噬细胞共培养会激活伤害感受神经元。以上结果说明,处于瘤内巨噬细胞压力下的癌细胞会激活伤害感受神经元。

相关机制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会导致附近癌细胞的活化转录因子4(ATF4)水平提高,进而导致有神经元激活和疼痛敏化作用的分泌蛋白SLIT2合成和分泌增加。不难看出,在巨噬细胞压力下,癌细胞通过ATF4调节SLIT2的分泌,进而激活伤害感受神经元。

接下来的问题是,癌细胞激活瘤内的伤害感受神经元要做什么呢?基于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瘤内伤害感受神经元被激活之后,会导致调节颈部肿瘤引流淋巴结的神经元被激活。值得注意的是,特异性清除伤害感受神经元之后,会抑制肿瘤的生长;而激活伤害感受神经元,又会促进肿瘤的生长。不过,如果在植入肿瘤前清除颈部淋巴结,上述变化就消失了。显然,颈部肿瘤引流淋巴结是瘤内伤害性神经元介导肿瘤生长所必需的。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抑制颈部肿瘤引流淋巴结神经元的活性,也会抑制肿瘤的生长;只不过,如果特异性敲除肿瘤的ATF4或SLIT2编码基因的话,上述现象就消失了。这说明,肿瘤内的ATF4-SLIT2信号轴,对颈部肿瘤引流淋巴结神经元驱动肿瘤生长是必需的。

后续机制研究发现,巨噬细胞导致的瘤内ATF4-SLIT2信号轴激活,会先激活瘤内伤害感受神经元;信号进而传导至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伤害感受神经元,使其在肿瘤引流淋巴结中释放CGRP;肿瘤引流淋巴结中的活化树突状细胞、抗癌T细胞水平随之下降,进入免疫抑制状态;免疫抑制状态的肿瘤引流淋巴结产生的趋化因子CCL5减少,导致瘤内巨噬细胞往促癌的M2型极化,促进肿瘤的进展。

在打通上述远程调控机制之后,研究人员想知道阻断伤害感受神经元的信号传递,是否能增强免疫治疗的效果。于是,他们选择了治疗偏头疼的药物瑞美吉泮,结果显示,瑞美吉泮不仅增强了PD-L1抑制剂的疗效,还缓解了肿瘤引起的疼痛。

总的来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的这项研究成果,不仅揭示了肿瘤引流淋巴结不起作用的新机制,还发现了治疗偏头疼的药物有可能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增敏剂,为增强癌症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Tsui C, Heyden L, Wen L, et al. Lymph nodes fuel KLF2-dependent effector CD8+ T cell differentiation during chronic infection and checkpoint blockade. Nat Immunol. 2025;26(10):1752-1765. doi:10.1038/s41590-025-02276-7

[2].Zhang Y, Guo Y, Liu Z, et al. Cancer cells co-opt an inter-organ neuroimmune circuit to escape immune surveillance. Cell. 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4, 2025. doi:10.1016/j.cell.2025.09.029

[3].Sakthivelu V, Schmitt A, Odenthal F, et al. Functional synapses between neurons and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0,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434-9

[4].Savchuk S, Gentry KM, Wang W, et al. Neuronal activity-dependent mechanisms of small cell lung cancer pathogenesis. Nature.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10, 2025. doi:10.1038/s41586-025-09492-z

本文作者丨BioTalker

来源:阿新科学在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