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个铁证就是战国时期的刀币,作为流通货币。这些刻着燕国标志的刀币,在韩国全罗南道的古墓群里被挖掘出来。金在吉一句话说得特别直:“货币流通的地方,就一定离不开原始文明的根底。”
一枚泛黄的铜印、一块刻着汉字的墓碑、几枚布满绿锈的刀币,悄然静静地放在韩国首尔大学金在吉教授的讲台上。
一位韩国学者,敢于揭露真相,不怕被抨击,公开质疑本国的主流历史说法,金在吉教授坦率地说:“翻开我们的族谱向上查,老家可能就在中国。”
别以为他的话让韩国人觉得不可思议,实际上,他可是带着“证据”来的哦。
第一件物证,是那块刻着“乐浪太守印”的铜印。他说,这可不是随便的古玩,而是经过文物部门确认的西汉官方官印。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平定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了乐浪郡。这乐浪郡归属于汉朝中央政府,由中原的官员驻守,采用汉朝的管理制度。
紧接着展示的第二件证物是刘茂的墓碑。墓主刘茂是西汉时期的官员,曾担任会稽、南阳和乐浪三个郡的太守,碑上明确写着他“卒于平壤”。
金在吉反问现场观众:“要是说朝鲜半岛从古到今就一直是独立的文明,怎么还会让汉朝的官员在这儿立碑、定居啊?”
第三个铁证就是战国时期的刀币,作为流通货币。这些刻着燕国标志的刀币,在韩国全罗南道的古墓群里被挖掘出来。金在吉一句话说得特别直:“货币流通的地方,就一定离不开原始文明的根底。”
不用说金在吉讲得太直白,差不多的意思别有一番。韩国檀国大学生物系的教授金旭,从遗传学的角度也得出了类似的看法。他对185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韩国人做了基因分析,发现:在这群人里面,10个韩国家中就有4个的碱基序列跟中国中原地区的农民挺像的。
金旭教授在他的研究报告里提到:“我们采用人类学分类体系,对这些韩国人进行了分析,发现韩国人与中国汉族关系较为密切。”这也印证了以前历史学家提到的“高句丽一族在唐朝时期被中国同化”的说法。
更让人觉得震惊的是,2021年11月《自然》杂志刊发的封面文章,直接撑腰了这些结论。这篇文章是由语言学家、考古学家和遗传学家共同合作,跨领域的研究成果,明确指出,日语、韩语、蒙古语这些语言,都是发源于中国北方地区。
那么,这中韩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根据历史记载,中韩之间的渊源可以追溯得更早一些。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平定卫氏朝鲜之后,在旧地设立了乐浪、玄菟、真番、临屯这四个郡。
从那之后一直到西晋快结束,大概四百年左右,朝鲜一直都是中国的郡县管辖范围。
紧接着公元313年,高句丽入侵乐浪,不久之后,百济和新罗也纷纷崛起,揭开了半岛上的三国时期,也让中国和半岛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明显的差别。
就算到了朝鲜王朝成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还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朝鲜”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国家在东方,朝日晨光亮”。
实际上,李氏朝鲜跨越五百多年,一直坚持自己是箕子的正统传人,不仅用明朝皇帝的年号来记年份,而且在政治制度、科举考试、法律法规以及礼仪文化等各个方面,都紧跟明朝的做法。
在历史上,朝鲜半岛的文化人写文章时,基本上都用汉字,结果就出现了发音和书写不太一致的情况。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韩语是一种胶着型语言,而汉语属于孤立型语言,两者之间差异挺大的。
朝鲜王朝的世宗李祹觉得汉字太繁琐,不太方便老百姓学,就下令造了种新的文字,结果引来了文武官员们的强烈反对。
世宗在宫里成立了谚文局,派郑麟趾、成三问、申叔舟这些儒臣去设计谚文。他们在研究朝鲜语的发音基础上,借鉴中国的韵书、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其他语言的字符结构,终于在1443年推出了“训民正音”,里面有28个字母,真正让半岛拥有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
这也是让金在吉教授感到震惊的原因之一,在调查过程中,他拜访了几十个新罗古墓,结果发现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这些古墓中的陪葬品里,汉字的刻痕占了超过九成。
果不其然,金在吉教授的研究一出,在韩国引发了不少激烈的讨论。很多人觉得他“别有用心”,甚至有人直接说他是“学术叛徒”。
不过,在那些批评的声音中,金在吉依旧保持着学者的淡定:“真正的强国,不会因为过去的不好历史,就被人小看。”
他举美国曾是英国的殖民地、法国也曾被德国占领的例子,来说明对历史持客观态度,并不会伤害国家的威信。
在韩国,关于祖先起源的争论挺激烈的。以前比较被大家接受的说法是,韩国人的祖先是游牧民族,这个观点还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
这个说法的根据主要来自考古资料、生活习惯、性格特点和语言等多个角度。韩国人性格豪爽,喝酒吃肉一点也不稀奇,这些习惯和作风跟当初的游牧民族挺像的。
不过,金在吉教授列举的证据,连现在在首尔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汉字招牌,朝鲜王朝的官制礼仪,明显带着大明的遗风,就连人们说的韩语里,也夹杂着超过一半的汉字词汇。这些日常的小细节,让他觉得这段中韩之间的深厚历史关系,根本无法割舍。
只能说,历史就是历史,退一步讲,韩国现在也难以否认中国文化作为韩国“母文化”的这个事实。
来源:秦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