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Jason Lightfoot去年还在成都太古里搂着中国老婆拍视频,说“我爱这片热土”,今年3月就在油管发片,标题白纸黑字写着“中国已经不适合外国人居住”。
Jason Lightfoot去年还在成都太古里搂着中国老婆拍视频,说“我爱这片热土”,今年3月就在油管发片,标题白纸黑字写着“中国已经不适合外国人居住”。
播放量两天冲破八十万,打赏栏里美元、英镑跳得比心跳还快。
他把镜头对准空荡的街道,配上一句“被监控的感觉让人窒息”,却把自己四年前办工作签证时,在视频里感谢“中国速度”的那一段悄悄设成私密。
同一座城市,同一副嗓子,两年前的“谢谢”变成现在的“救命”,观众爱看哪一面,他就从口袋里掏哪一面。
有人翻出他2021年的报税记录,那一年他靠“中国真棒”系列拿下七个品牌合作,单条报价涨到一万二千美元,比他回英国刷盘子一年挣得还多。
老婆的老家在重庆区县,他拍过丈母娘腌酸菜,点赞破百万,评论区一水喊“洋女婿真接地气”。
如今那条视频也被隐藏,只剩推特上一条置顶:“我被中国家庭了自由。”与否,丈母娘还在老家地里掰玉米,他倒已经搬去泰国清迈,新视频标题换成“逃离中国后的呼吸”,播放量照样三十万起步。
数字不会撒谎,哪边钱多,他的舌头就倒向哪边。
观察者网贴出对比图:左边是他在深圳直播时,背后大屏打着“来了就是深圳人”;右边是他在外网发的黑底白字“他们永远把你当外人”。
时间戳相差不到三个月。
深圳那场直播,主办方给他订的是五星酒店套房,他退房时还把两瓶免费矿泉水塞进背包,说“别浪费中国的资源”。
现在那两瓶水估计还没喝完,他先喊“中国浪费资源”。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成本不过动动鼠标,收益却是真金白银。
观众的情绪被反复倒卖,他账户里的美金却一分不会倒流。
有人问他到底图什么,他在Patreon会员区回答得坦白:西方流量池更大,单价更高,一句“中国可怕”抵得过过去夸中国十句。
会员费设置三档,最低的每月也要九美元,六百多个粉丝按月扣款,光这块月入就超过五千美元。
比起在中国拍农村扶贫,砍一条视频得跟村委、宣传部、品牌方三方对脚本,骂中国只需要一张嘴和一盏台灯。
时间成本砍一半,收入翻两倍,这笔账他算得比谁都精。
老婆想回国看爸妈,他一句“会被抓”就摁住机票,转头给自己买了张去曼谷的商务舱,说“先避风头”。
风头是谁制造的,就是他自己。
同样拿外国护照,有人走不一样的路。
美国老太太桑德拉在云南昭通大山里教英语,十年没换学校,月薪补贴一千五百块,房租占掉八百。
她不会说“我爱中国”上热搜,只会把课本一页页钉成硬纸板,让娃子拿树枝在地上写单词。
去年她申请永居,派出所收到三百多封村民按手印的联名信,红泥指印盖满五页A4纸。
批下来那天,她继续上课,没发任何“感恩”视频,因为手机镜头早在2018年就摔裂,一直没舍得换。
屏幕外的掌声她听不见,只听见教室里齐声念的“good morning”。
没有对比就没有定价,有人把中国故事卖出高价,有人把中国日子过成生活,差价不在人民币,而在人心。
Jason的泰国新号已经提前铺垫:下一期要聊“中国资本如何渗透东南亚”。
预告片里他站在清迈夜市,背景是卖炸香蕉的中国小摊,他压低声音说“他们无处不在”。
评论区两千条,有人喊“终于有人说真话”,也有人提醒“你老婆不是中国人吗”,他回一个“she feels the same”。
老婆的微博却停在去年十月,定位是重庆江北机场,配文只有四个字:我想回家。
回家二字他假装看不见,因为回家没有流量,回家还要面对曾经夸中国的自己,那个自己已经被他亲手删成空白。
平台算法只认停留时长,不认良心。
他把“中国”两个字调成流量密码,正面反面都能套现,像翻煎饼一样轻松。
观众以为自己在看真相,其实只是在看煎饼翻面,香味飘过来,钱包瘪下去。
等哪天清迈的流量也不够了,他还可以飞去印度,拍“中国阴影笼罩南亚”,标题模板早就备好,换地名就能再用一轮。
地球是圆的,他的剧本也是圆的,圆心永远对准下一个能打赏的账号。
故事写到这儿,老头老太太们也能看明白:有人把中国当舞台,有人把中国当家;舞台灯光一亮,他就翻脸;家的灯再暗,也有人守着不走的理由。
Jason们不会消失,只是换平台继续卖同一包调料,辣度随金价浮动。
屏幕前的我们,下次再刷到“洋女婿痛哭逃离”时,能不能先想想,他哭的是失去自由,还是失去流量?
如果吃中国饭又砸中国锅的人还能继续吃香喝辣,我们手里的筷子到底该夹哪道菜?
来源:清闲的冰淇淋hrKBP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