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明确表态,将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特定条件的逾期记录予以优化处理,政策计划在2026年初正式执行。这一消息让不少因小逾期发愁的人松了口气——要知道,以前征信上的逾期记录哪怕结清了,
2025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明确表态,将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特定条件的逾期记录予以优化处理,政策计划在2026年初正式执行。这一消息让不少因小逾期发愁的人松了口气——要知道,以前征信上的逾期记录哪怕结清了,也得足足等5年才能消除,期间办贷款、申信用卡都可能受影响。
征信这东西,现在和生活的绑定越来越紧,小到手机卡销户,大到买房买车,都得看它的“脸色”。结合2025年最新的政策细节、征信收费调整和异议处理新规,今天就把“新政怎么落地、谁能受益、逾期了该咋办”这些关键问题讲明白,帮大家把信用账算清楚,避开坑。
一、新政划重点:不是“洗白”征信,这3个核心边界要分清
这次征信政策调整,很多人误以为是“逾期不用怕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新政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执行标准,核心是“救济非恶意逾期,保留惩戒效力”,这3个边界必须先搞懂。
1. 适用对象:只认“疫情后+小额+已结清”三类条件
新政不是普适性的“大赦”,必须同时满足三个硬性条件才能享受红利:
时间范围:逾期发生在疫情之后,具体起始时间以政策正式落地时的细则为准,大概率从2020年初开始计算;
金额标准:属于“小额逾期”,目前虽未明确具体数额,但从政策导向看,预计会参考各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大概率在1万元以内;
处理状态:逾期款项已经全额结清,未结清的不在此列。
简单说,只有疫情期间因临时困难导致小金额逾期,且早就把钱还上的人,才能享受记录不展示的政策。那些恶意透支、大额逾期不还的,该留的记录还得留,征信的惩戒作用不会弱化。
2. 处理方式:“不予展示”≠“彻底删除”,区别要记牢
很多人关心:符合条件的逾期记录是直接删掉吗?答案是“不是删除,而是不予展示”。这两者有本质区别:
“删除”是从征信系统里彻底抹去这条记录,相当于从没发生过;
“不予展示”是记录还在系统里,但金融机构查询时看不到这条信息,不影响信贷审批。
这样做既给了非恶意逾期者改过的机会,又保留了原始数据,防止有人钻空子。而且这是“一次性政策”,不是以后每次逾期结清都能不展示,这点一定要明确。
3. 执行时间:2026年初落地,不用个人主动申请
潘功胜明确提到,政策会在履行相关程序、完成技术准备后,于2026年初执行。符合条件的人不用跑网点、填申请,央行会联合金融机构通过系统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逾期记录,统一调整展示规则。
如果担心自己的情况是否符合,可以在2026年政策落地后,通过征信中心官网或APP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上面会清晰显示逾期记录的展示状态。
二、直接受益的3类人:看看你在不在列?
新政针对性很强,主要瞄准那些“非主观故意逾期”的群体,这3类人能直接拿到红利,以后办信贷不用再受过去的小逾期拖累。
1. 疫情期间因失业、 illness 导致小额逾期的人
这是新政最主要的受益群体。比如2022年因失业断了几个月信用卡还款,逾期金额5000元,后来找到工作就立马结清了,这类情况正好符合“疫情后+小额+已结清”的条件,2026年初后这条逾期记录就不会再展示在征信报告里。
以前这类人哪怕逾期早结清了,申请房贷时也可能被银行要求增加首付比例,或者利率上浮,新政落地后就能和其他信用良好的人享受同等待遇。
2. 因“疏忽大意”造成的短期逾期者
很多人逾期不是没钱还,而是忘了还款日,比如信用卡少还了几十块,或者房贷晚还了两三天,这类“非恶意逾期”以前也得留5年记录。
只要这类逾期发生在疫情后、金额小额且已结清,就能被纳入新政范围。比如2023年房贷晚还了3天,逾期金额2000元,结清后这条记录明年就不会再显示,不用再为一时疏忽付出长期代价。
3. 结清逾期后仍被信贷拒之门外的小微企业主
很多小微企业主的经营贷、信用卡逾期是因为疫情期间现金流断裂,虽然很快结清了,但征信上的“污点”导致后续融资困难。新政落地后,他们的逾期记录不再展示,向银行申请经营贷时通过率会大幅提高。
这类群体对资金周转需求迫切,信用记录“松绑”后,能更顺利地拿到贷款,缓解经营压力,这也是新政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体现。
三、2025年已落地的征信福利:查报告更便宜,纠错更方便
除了明年初要执行的逾期优化政策,2025年已经有不少征信新规落地了,查报告花钱更少、改错误更快捷,这些实实在在的福利别错过。
1. 查征信成本大降:线上免费,线下前2次不花钱
2025年7月1日起,国家发改委下调了征信服务收费标准,个人查征信更划算:
线上查询: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官网或APP查自己的信用报告,不管查多少次都免费,而且即时就能出结果;
线下查询:去银行网点或征信服务中心柜台查,每年前2次免费,从第3次开始每次只收5元,还不用付打印费。
以前有人怕查征信花钱,好几年都不看一次,结果有错误也不知道。现在成本这么低,建议每年至少查1-2次,及时发现问题。
2. 异议处理更高效:4种渠道可纠错,20天内给结果
如果发现征信报告上有错误,比如不是自己办的贷款、逾期金额不对,不用慌,2025年的异议处理流程很成熟,4种渠道随便选,而且全程不花钱:
线上渠道:登录征信中心官网,在“异议申请”栏目提交资料,3-5个工作日就能有初步反馈;
机构渠道:直接找逾期记录对应的银行或金融机构申请,比如信用卡逾期记错了,就联系发卡行处理;
自助渠道:去有征信查询机的网点,用身份证在机器上自助提交异议申请;
窗口渠道:带身份证去当地人民银行征信服务窗口现场办理,适合不会用手机的老年人。
不管选哪种渠道,征信机构或金融机构都得在20天内给出处理结果,错了的会更正,没问题的也会书面说明原因。
四、实操指南:逾期了别慌,分3种情况对症处理
征信出了问题,最忌讳的就是“不管不问”。结合2025年的政策,不同逾期情况有不同的处理办法,对症操作才能减少影响。
1. 还没逾期:做好2件事,避免留下记录
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让逾期发生,这两件事一定要做好:
记准还款日:把信用卡、贷款的还款日设成手机闹钟,或者绑定银行卡自动还款,确保卡里余额充足;
及时更新信息:换手机号、换工作后,第一时间通知银行更新联系方式,不然银行催款联系不上你,逾期了都不知道。
现在很多银行有“容时容差”服务,晚还1-3天、少还10元以内,一般不会算逾期,不确定的可以问银行客服。
2. 刚逾期没几天:立刻还款+主动沟通,争取不上报
如果刚发现逾期,别等银行催,马上把钱还上,然后联系金融机构说明情况。要是因为特殊原因(比如突发疾病、系统故障)导致的逾期,态度诚恳点沟通,有的机构能帮忙不上报征信。
记住,逾期记录是银行按月上报的,不是一逾期就立马进征信系统,通常有1-2天的缓冲期,抓住这个时间窗口很关键。
3. 已经逾期且上了征信:分2类情况处理
要是逾期已经记录在征信上了,分两种情况应对:
符合新政条件的:先确认自己的逾期是否满足“疫情后+小额+已结清”,如果符合,不用申请,等2026年初系统自动调整,之后查征信就看不到这条记录了;
不符合新政条件的:只能先结清逾期款项,然后等5年,记录会自动消除。这期间要保持其他信贷记录良好,比如按时还信用卡、房贷,用新的好记录覆盖旧的不良记录,金融机构审批时也会综合考量。
五、避坑提醒:这3个“征信修复”骗局,千万别信
征信政策一调整,骗子又开始活跃了。2025年以来,“征信修复”骗局高发,这3个套路一定要警惕,凡是说能“洗白”征信的,全是骗人的。
1. 收高额费用帮“铲单”:钱给了人就跑
骗子会说“不管什么逾期都能删,收费5000到2万不等”,等你交了钱,要么让你伪造“非恶意逾期证明”去骗银行,要么直接拉黑跑路。要知道,除了央行规定的情形,没人能随便删除征信记录,花钱“铲单”都是骗局。
2. 搞“征信培训加盟”:教的全是歪门邪道
这类骗子打着“征信修复是朝阳产业”的幌子,招学员、收加盟费,教的所谓“技巧”其实是教唆你伪造失业证明、病历等材料,去金融机构骗贷或异议申诉。这么做不仅没用,还涉嫌违法,千万别碰。
3. 借“修复”骗个人信息:盗刷贷款风险大
骗子会说“要帮你提交修复材料”,让你把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都给他,拿到信息后要么卖钱,要么直接用你的身份去办网贷、刷信用卡,最后吃亏的还是你。
真要处理征信问题,就走官方渠道,要么等新政自动优化,要么自己提交异议申请,根本不用找第三方。
最后说句实在话
这次征信新政不是“纵容逾期”,而是给那些“一时失误”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让征信记录更能反映真实的信用状况,这才是征信系统的初衷。毕竟,谁都可能遇到临时困难,不能因为一次小额逾期就被一棍子打死。
对普通人来说,最该做的还是珍惜自己的信用。按时还款、定期查征信、发现错误及时纠错,这些才是维护信用的根本。新政是福利,但不能当“靠山”,真要是恶意透支、长期逾期,再宽松的政策也帮不了你。
信用这东西,攒起来难,毁起来容易。希望大家看完这篇能搞懂征信的规则,既知道怎么享受政策红利,也明白怎么守住信用底线。毕竟,好的信用记录,比什么都值钱。
来源:愿如意一点号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