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这绝境之中,孔子依然弦歌不绝。当颜回悄悄采集野菜,当子贡设法突围求援,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却在思考一个更深邃的问题:为何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仁义之道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公元前489年,陈蔡之间的荒原上,孔子与弟子们被困七日,粮尽援绝。子路怒气冲冲地问夫子:"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安然答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就在这绝境之中,孔子依然弦歌不绝。当颜回悄悄采集野菜,当子贡设法突围求援,这位六十三岁的老人却在思考一个更深邃的问题:为何在礼崩乐坏的时代,仁义之道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攻入镐京,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了春秋时代。这是一个"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乱世,原有的宗法制度土崩瓦解。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各国诸侯僭越礼制,大夫专权,陪臣执国命。齐国田氏代齐,晋国三家分晋,鲁国三桓专权,这些事件都在挑战着传统的宗法秩序。
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孔子诞生了。《孔子家语》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幼的孔子就已经对周礼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他后来回忆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这表明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是他毕生的追求。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见证了乱世中的种种悲剧。在卫国,他目睹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同车招摇过市;在齐国,他看到晏婴与孔子论政时的谨慎戒备;在楚国,他遭遇了令尹子西的猜忌。这些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就是仁义。
《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的感叹:"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当时的乱象。在这个"大道既废"的时代,孔子提出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并非凭空产生。他自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说明他的学说建立在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基础上。在礼崩乐坏的背景下,他试图通过恢复周礼、提倡仁义来重建社会秩序。
秦汉之际:儒学的第一次兴盛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法家政策,"焚书坑儒",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然而,正是秦朝的暴政,为儒家在汉初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四年,李斯建议:"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这是对儒家典籍的系统性毁灭。
但是,秦朝的严刑峻法很快导致民怨沸腾。陈胜吴广起义时,鲁国的儒生们抱着孔子的礼器前往投奔。《史记·儒林列传》记载:"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刘邦建立汉朝后,儒生陆贾经常在他面前称引《诗》《书》。刘邦骂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贾回答:"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刘邦。
汉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儒家经典开始重新流传。文帝时,开始设立经学博士。到景帝时,辕固生因为精通《诗经》被任命为博士。这些都为汉武帝时期儒学的独尊奠定了基础。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这个建议正合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从此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开启了延续两千多年的经学时代。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党锢之祸,黄巾起义,最终导致三国鼎立。在这个大动荡的时代,儒家学说再次面临挑战,但与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玄学。
《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东汉士人"品核公卿,裁量执政",形成了"清议"之风。这些士人大多信奉儒家学说,以气节相尚。然而两次党锢之祸,使这些儒家知识分子遭到沉重打击。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加剧,儒家经学逐渐玄学化。何晏、王弼等人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开创了玄学先声。《晋书·王弼传》记载:"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注《周易》和《论语》,强调"以无为本",将儒家伦理与道家宇宙观结合起来。他在《论语释疑》中说:"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
与此同时,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贤"虽然崇尚老庄,但骨子里仍是儒家精神。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自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但在《家诫》中却教导儿子要遵守儒家伦理,这种矛盾正反映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困境。
尽管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但儒家礼法仍然是社会的基础。《晋书·礼志》记载,即使在战乱频仍的时期,朝廷仍然十分重视礼制的建设。北魏孝文帝改革,全面推行汉化政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采纳儒家礼制。
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但儒家学说依然保持影响力。《北史·儒林传》记载,北朝"时天下承平,学业大盛,故燕齐赵魏之间,横经著录,不可胜数"。在南朝,梁武帝虽然崇佛,但同时也重视儒学,设立五经馆。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最终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在这个"大道废弛"的时代,儒家学说以理学的形式再次焕发生机。
《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安禄山攻陷长安后,"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这种惨状促使有识之士反思,儒家知识分子开始探索重建社会秩序的新途径。
韩愈在《原道》中提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他强调儒家道统,排斥佛老,为理学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
北宋时期,理学正式形成。周敦颐著《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观。程颢、程颐兄弟提出"天理"概念,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这些思想都是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对儒家学说的新发展。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儒家知识分子再次面临严峻考验。南宋初年,理学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发展。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建立完整的理学体系。他在《大学章句序》中说:"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
理学的发展与南宋偏安的局面密切相关。面对北方的军事威胁,儒家知识分子更加注重内在修养和气节。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这种浩然正气,正是儒家精神在乱世中的体现。
元朝统一后,理学北传。《元史·儒学传》记载,赵复被俘到北方后,在太极书院讲授程朱理学,"北方知有程朱之学,自复始"。尽管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但儒家学说仍然在逆境中传播发展。
明朝末年,内忧外患,最终被清朝取代。在这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儒家学说再次转型,形成了强调"经世致用"的实学。
《明史·流贼传》记载,李自成攻陷北京时,"帝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明朝的灭亡对儒家知识分子造成了巨大冲击。他们痛定思痛,开始反思理学空谈误国的弊端。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他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反对空谈性理。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猛烈批判君主专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系统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他提出"理在气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反对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说法。这些思想都是在明清易代的巨大变革中形成的。
清朝建立后,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又推崇理学。《清史稿·圣祖本纪》记载,康熙皇帝"夙好程朱,深谈性理"。但是,儒家知识分子的经世精神并未泯灭。
乾嘉时期,考据学盛行,表面上看是远离现实,但实际上蕴含着对经典的重新诠释。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批判理学"以理杀人",强调"欲者性之事也",这些思想都具有启蒙意义。
每一次儒家学说的兴盛,都发生在大乱之后。春秋战国之乱催生了原始儒学,秦末乱世促成了汉初儒学的复兴,魏晋动荡造就了玄学,唐宋变革孕育了理学,明清易代推动了实学。
这个现象正好验证了老子"大道废,有仁义"的深刻洞察。在一个秩序井然的社会里,道德规范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特别强调。只有当社会秩序崩溃、道德沦丧时,仁义的价值才显得格外珍贵。
儒家学说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不断焕发生机,正是因为它始终关注人伦日用,致力于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无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或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核心都是要在混乱中建立秩序,在黑暗中点亮明灯。
这也许就是儒家学说的永恒价值——它不仅是太平盛世的装饰品,更是乱世中的精神支柱。每当"大道"废弛之时,正是"仁义"价值彰显之日。
#老子《道德经》的精华是什么呢##道德经真谛##老子撰写《道德经》的目的是什么?##老子##孔子##儒家思想治国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来源:百科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