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在中戏的校园里,看着舞台上宋亚轩的眉眼与马嘉祺的侧影交织成光,耳边响起《毕业歌》的旋律时,这句话突然从心底冒了出来。作为在江浙沪水乡长大的女孩,我曾无数次抱怨过北京的干燥、拥堵和漫长的归途,可此刻,所有的“不值得”都化作了眼眶里的热意——原来,有些相遇,真
“考来北京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当我在中戏的校园里,看着舞台上宋亚轩的眉眼与马嘉祺的侧影交织成光,耳边响起《毕业歌》的旋律时,这句话突然从心底冒了出来。作为在江浙沪水乡长大的女孩,我曾无数次抱怨过北京的干燥、拥堵和漫长的归途,可此刻,所有的“不值得”都化作了眼眶里的热意——原来,有些相遇,真的值得跨越千山万水。
------
一、从“为什么要考来北京”到“幸好来了北京”
两年前,当我拖着行李箱站在北京西站时,心里满是迷茫。江浙沪的温润与北京的凛冽形成鲜明对比,地铁里的拥挤、胡同里的风沙、甚至一碗不够甜的豆汁,都让我偷偷掉过眼泪。更常挂在嘴边的是:“为什么要考来北京?回家要坐五个小时高铁,想妈妈的时候只能视频。”
直到24号那天,朋友突然发来消息:“多了一张中戏毕业大戏的票,送你,去看吗?”
我的手指悬在屏幕上,心跳快得像要冲破胸膛。张真源——那个我曾在屏幕前无数次喊过名字的男孩,此刻就在北京;而他的兄弟宋亚轩、马嘉祺,正站在我触手可及的舞台上。
“去。”我回复得毫不犹豫。
原来,考来北京的意义,从不是为了“逃离家乡”,而是为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与那些照亮过青春的光,来一场真实的重逢。
二、中戏的舞台:一场与青春的双向奔赴
26号的夜晚,中戏的礼堂座无虚席。当灯光暗下,幕布缓缓拉开,我仿佛被拽回了三年前——那个躲在被窝里,用手机刷时代少年团舞台的夜晚。
宋亚轩的声音清亮如泉,唱着《我们》时,眼里的星光让我想起他十六岁在练习室里跌倒又爬起的模样;马嘉祺的台词铿锵有力,一句“青春不散场”让全场掌声雷动;而张真源……我盯着节目单上他的名字,轻轻说了句:“我来了,你不在了。”
他因行程缺席毕业大戏,但站在他的兄弟们中间,我忽然懂了:有些相遇不必强求同框,有些陪伴早已刻进时光。当七个人隔着屏幕合唱《少年时代》时,我举着手机录像的手在抖——原来,我的学生时代从未结束,它只是换了个舞台,继续闪闪发光。
三、毕业快乐:我的青春,与他们的青春同频
散场后,我站在礼堂门口,看着粉丝们举着灯牌合影。一个女孩凑过来问:“你也是从外地赶来的吗?”我点头,她眼睛一亮:“我坐了十个小时火车!为了看马嘉祺一眼。”
我们相视一笑,突然懂了这场奔赴的意义。北京于我们,从来不是一座冰冷的城市,而是一个容器,装着所有关于“喜欢”的勇气与热望。
回到家,我在朋友圈写下:“弥补了缺失的过去吗?或许没有。但至少,我站在了离他们最近的地方,亲口对宋亚轩、马嘉祺说了‘毕业快乐’。”
而我的学生时代,依然在继续——在课本的扉页,在地铁的广播里,在每一次为偶像心跳加速的瞬间。
四、北京:一座城,一群人,一场青春
如今再问“考来北京值吗”,答案早已清晰。
这里的冬天很冷,但中戏礼堂的灯光很暖;这里的地铁很挤,但奔赴见面的路上,风都是甜的。我曾在胡同里迷过路,在食堂打过翻过汤碗,也因为抢不到话剧票而哭过鼻子,但这些“不完美”,都成了青春里最鲜活的注脚。
张真源没出现在舞台上又如何?我见到了宋亚轩眼里的泪光,听到了马嘉祺台词里的坚定,更在散场时和一群陌生人哼着《相遇》,那一刻,我们共享着同一段青春。
“考来北京,不就是为了这一刻吗?”
为了在某个普通的夜晚,因为一张票、一场戏、一群人,突然读懂“热爱”的重量;为了在未来的某天回望时,能骄傲地说:“那一年,我跨越千里,去赴了一场青春的约。”
毕业快乐,我的少年们。
也毕业快乐,我的,永不散场的学生时代。
#时代少年团毕业大戏 #中戏青春 #从江浙沪到北京 #青春奔赴记
来源:爱是一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