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您是否想过,当老皇帝驾崩,新皇登基,那些先帝留下的后宫佳丽们将何去何从?她们的命运,远比宫廷剧演的更加跌宕起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看看新皇帝如何处置这三千“小妈”,其中一种方式在现代人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您是否想过,当老皇帝驾崩,新皇登基,那些先帝留下的后宫佳丽们将何去何从?她们的命运,远比宫廷剧演的更加跌宕起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看看新皇帝如何处置这三千“小妈”,其中一种方式在现代人看来简直难以置信!
后宫女人最好的结局,莫过于“母凭子贵”。如果妃嫔的儿子有幸继承了皇位,她就能从妃子一跃成为皇太后,从此在宫中享受至高无上的尊荣,像西汉的吕后、清朝的慈禧太后就是极端的例子。
即便儿子没当上皇帝,只要被封王,有了自己的封地,母亲也可以跟随儿子离开皇宫,成为王太后,在封地安享晚年。汉高祖刘邦的妃子薄姬就是典型,她在刘邦死后跟随儿子刘恒去了代国,后来刘恒意外被迎立为帝(汉文帝),薄姬更是成了皇太后。可以说,生个儿子,尤其是争气的儿子,是后宫妃嫔最重要的“养老保险”。
对于那些没有子嗣但地位较高、或有家族背景的妃嫔,新皇帝通常会给予一定的优待。比如在清朝,她们会被尊封为太妃、太嫔,迁居到慈宁宫、寿康宫等专门的养老宫殿群,虽然失去了自由,但至少衣食无忧,有人伺候。
而那些既无子嗣又无强大背景的普通妃嫔,命运就坎坷多了。一种常见的结局是出家为尼,被送往皇家指定的寺院,比如唐太宗去世后,身为才人的武则天就曾一度被迫在感业寺出家。青灯古佛了此残生,对许多年轻妃嫔来说是精神上的巨大折磨。
殉葬无疑是最残酷的处置方式。这种陋习在先秦一度盛行,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下令“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结果大量无子的妃嫔被迫殉葬,数量可能极为惊人。
明朝初期,朱元璋又恢复了这一恶习,他死后有数十名妃嫔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才下诏废止,他在遗诏中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但在清朝初期,殉葬在满清贵族中仍存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死后,大妃阿巴亥就被迫殉葬。
比殉葬好一点,但同样痛苦的是守陵。妃嫔们会被派往皇帝的陵墓,名义上是“事死如事生”,实际上如同活守寡,在孤寂冷清中耗尽余生。汉成帝的妃子、才女班婕妤就在成帝陵园中度过了凄凉的晚年。
在一些特定历史时期,尤其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存在“收继婚”的习俗。新继位的皇帝可以接纳前任皇帝的妃嫔(生母除外)。王昭君在呼韩邪单于死后,依据匈奴习俗嫁给了他的儿子复株累单于。
唐朝的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死后,被其子唐高宗李治接回宫中并立为皇后。这在深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的朝代是不可想象的。
最人道的处置方式莫过于放归民间。一些开明的皇帝会在遗诏中下令遣散部分低等妃嫔或宫女,允许她们回家甚至改嫁。唐太宗就曾感慨“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并放归了大量宫人。
古代皇帝驾崩后,其妃嫔的命运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封建皇权下女性的真实地位。她们的结局如同一场残酷的抽奖,最好的结果是成为权力顶端的太后,最坏的结局是成为腐朽制度的殉葬品。这些深宫女性的故事,值得我们了解和铭记。
来源:二掌柜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