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赵少康站出来了,说得很直接。当着一群记者,他把话甩在台面上:“大陆介入国民党党主席选举。”这句不长,但网上立刻炸开,有人说是影射,有人追问细节,彷佛一夜间,气氛像台风前那种闷热变得几乎凝固。国民党内部不少人也懵了,谁在搞、怎么弄、到底有没有证据?舆论逐浪,评论
赵少康站出来了,说得很直接。当着一群记者,他把话甩在台面上:“大陆介入国民党党主席选举。”这句不长,但网上立刻炸开,有人说是影射,有人追问细节,彷佛一夜间,气氛像台风前那种闷热变得几乎凝固。国民党内部不少人也懵了,谁在搞、怎么弄、到底有没有证据?舆论逐浪,评论区里各种说法蹦出来。赵少康明明是老媒体人,经历过太多政治风暴,此刻看起来有点像把自己逼进了一个绳结。而问题的关键,其实不止在于指控本身,更在于他提到“大陆官方需要制止,否则就是纵容”。这就不是普通指责,是直接拎起来放到对岸面前。大家真的都相信了吗?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10月13日,中视节目《庶民大头家》,黄敬平坐在摄影机前,带点无奈,又夹杂上些许调侃:“没有证据,说服力太弱。”他不是第一次讲这类话。现场观众瞪大眼睛等他的下文,黄敬平伸手比画,两岸选举老生常谈:网军渗透、境外势力,每次选举必炒。你要说蓝营党内也有这风气?讲谁?讲怎么渗?黄敬平也没点名哪个阵营。诡异氛围一下子扩散到全台湾的朋友圈。老百姓其实不太管真假,他们更关心选后谁收拾烂摊子,谁能管好党内纷争。不可能都真,但也没法全当假?!
有意思的是,赵少康举出几百则网络内容,说几十则“称赞郑丽文”。这里又有点绕,如果有称赞就是“网军”,那大部分人其实都成了“境外力量”?黄敬平追问:“没有证据又定性为他方操作,逻辑不通。”一语说散了局。台湾选举的“假旗行动”,这是个军事术语,说得玄乎,实际却挺实用——制造混乱、削弱信任,搞内斗外行。黄敬平的甩锅本身也像是“假旗”,你说他中立吧,其实很聪明地踩在争议点上不动,“大家自己体会”。这事没结果也没决断,总有人愿意信、有人觉得是互咬,不清不楚。
翻查台湾历年选举,确是网军、境外势力、假消息满天飞。台北智库、岛内民调数据,联合报去年调查都指向:有接近37%的台湾网民怀疑境外网络行为影响本岛。可是说来话长,这类数据,到底有多权威,也很难有百分百把握。还是事实上有很多选举都传出“介入”,但最终很少有人能拿出石锤证据。好像谁都能开口说上一句,但究竟谁在操作?没几个人愿意深入查。每逢党内选举,就挑出一波话题,有人在炒风,有人在顺势操作。赵少康向“国安”单位喊话,媒体里却有声音认为,调查永远是个无底洞。
更复杂的是,黄敬平说,民进党惯用“仇中式”语言。蓝营现在也开始学着用,其实是在转移风险,“中了计”。可见岛内政党打选举,互相学套路。不管是真的假旗,还是自导自演,最终目的都是:制造迷雾,削弱信任,一波波把对方推向内斗泥潭。网友在一边围观,有的喊打,有的看笑话。选举不就是场热闹?但又没有人真想拉上深仇大恨。选前红帽子满天飞,口号式言辞遍布新闻评论,难道是支持两岸交流还是阻挡?很难讲。
问题也在于,国民党每逢选举,内部总会爆发一系列互斗,两岸议题成了众矢之的。黄敬平甚至嘲讽:“说两岸交流,不是精神错乱吗?”瞬间让氛围变得冷又讥讽。推蓝白合,实际要看地方政府2026、2028是否真可能联手搞定合作,不只是嘴上喊得响。台湾政坛从来都是口说容易,落地难。黄敬平自问何时才能“有效推动蓝白合”,到底谁能做到?这问题还真没人能给准答案。你刚说岛内合作,立马又借力打力怼“骂对岸就是自己在介入”,逻辑自己打自己,总有人愿意听,总有人要骂。
说句实在话,谁都知道岛内选举的“介选”、“外力介入”常常是烟幕弹,媒体报道、论坛讨论,都偏向情绪化、碎片化。看直播、刷新闻,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立场和预设,真假混杂,很难分辨。哪怕有N个观点同时出现,没人真的在乎事实是否全部查清。有人想把水搅浑,有人喊着要查个水落石出,最后变成谁嗓门大谁能博版面。这种状态,本身就是台湾选举几十年的“新常态”,似乎也没什么值得惊讶的。
不得不说,也许大陆的官方态度这几年变得更谨慎。过往每逢重大选举,会有一部分“官方表述”,但基本不介入蓝营内部运作。岛内媒体和政客喜欢捡这个话题来炒,弄成政治对弈的筹码。去年“选后舆情回溯”,岛内智库数据表明所谓“介入”言论影响其实有限,大约占总体舆情不到10%。这组数据其实没传开,被一些政论节目压下去了。政党操作舆论时,更高明的人喜欢用转移话题的方法,不见得真有动作,但炒起来够热,不断带动情绪。
质疑的声音总是有。有人认为赵少康亲自开记者会,是提前布阵,给自己加筹码,为后续选举埋下伏笔。也有人建议这样操作会增加对国民党主席选举的不确定因素。黄敬平回头一笑,好像也没打算真把事做绝。选举是什么?有时候就是你一拳来,我一脚踢,实质内容反而很容易被模糊掉。岛内网络今年比过去更分裂,蓝白合作气氛没起来,倒是各种小冲突、小摩擦天天有新花样出来。
倒退三步,其实也可以说蓝白合根本推不起来,你要真说蓝白已经合了,也许只有高层彼此点头,地方根本配合不起来。但黄敬平又说自己支持“有效推动蓝白合”。这话是站队还是表态?谁也看不懂,大家都在猜测。党内很多年轻派根本不愿意和白营合作,觉得利益不划算,也不想被安排。高层喊口号,底层选区未必听话。刚刚说蓝白合必不可少,忽然又觉得完全没可能?这种自相矛盾,选举新闻天天都有,只是谁先翻车罢了。
有一点挺有趣。谁提起“红帽子”,谁就自己掉进了预设立场里。黄敬平猛怼一句:“别老动辄扣红帽子,丢抢给民进党,那还交流个啥!”听上去像破嘴骂架。台上政客常常把镜头对着自己,把对岸、白营、蓝营都捆成麻团,谁也说不清到底是哪边抓哪边。前一分钟强调团结,下一个镜头又往自己阵营里拉仇。
更值得玩味的是,现场一阵热闹,有人干脆说选后大家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话民间很常听,政治上的“分裂感”越来越明显。台湾选举,到底更重要的是团结?还是谁更能争取话语权?这一届党主席选举还没落定,但气氛已然变得比前几届更分裂,也许不是好事也说不准。
有些事你以为很遥远很抽象,实际上每天都在新闻里互相碰撞。贯穿这场党主席选举的,是层层不断的互斗、互怼和真假话题。表面看是选谁掌舵,底下却是各自为政,谁也不能全信谁也不能全否。大家嘴上说两岸交流,实际碰面也只是做做样子。台上说的和台下做的,隔得越来越远。到底会不会查出“大陆介入”?没人真期待有答案,反而谁都乐意看后续风波。
这场风雨党主席选举还没结束,党内外已经多头分裂,外力介入永远有争议,蓝白合作也像影子一样时远时近。政客嘴里的大话,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或许这场纷争,早就变成了选民和政党之间的长期博弈。总有人觉得结局注定是混沌,也许吧。
来源:平野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