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发脾气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看戈登·拉姆齐,在《地狱厨房》里对着厨师吼,把牛排扔垃圾桶,观众觉得,哇,专业,严苛,这才是大师风范。他的暴躁,成了他追求极致的一部分,没人觉得他是在耍大牌。
发脾气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你看戈登·拉姆齐,在《地狱厨房》里对着厨师吼,把牛排扔垃圾桶,观众觉得,哇,专业,严苛,这才是大师风范。他的暴躁,成了他追求极致的一部分,没人觉得他是在耍大牌。
这事儿搁李静身上,味道就全变了。
很多人对她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超级访问》里那个笑呵呵、跟戴军一唱一和的主持人。但后来在一档叫《青春旅社》的真人秀里,她算是彻底把另一面给亮了出来。就因为一个素人嘉宾没按时回来做饭,耽误了开饭时间,她当着所有人的面,那种火气,不是演的。那种高高在上的质问,那种“你怎么能这样”的姿态,屏幕前的很多人都感觉到了不舒服。
一时间,大家都有点懵。这还是那个访谈节目里游刃有余的李静吗?
戈登·拉姆齐的愤怒,是在一个高压的专业厨房,对象是专业厨师,谈的是菜品好坏,一切都在“专业”这个框架里。观众能理解,这是为了作品好。但李静的场景呢?一个生活体验节目,大家来交朋友、过日子的,她却因为一顿饭,把职场上当老板那套“令行禁止”的劲儿使了出来。这就有点公私不分,或者说,她已经习惯了自己永远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
后来想想,这股子控制欲,可能早就写在她骨子里了。她自己说过,从央视辞职出来单干,就是因为“天生没安全感,不想把命运交到别人手里”。自己开公司,做《超级访问》,做《美丽俏佳人》,她确实是中国电视圈最早那批把“制作”和“播出”分开搞,而且搞成功了的人。当老板当了十几年,发号施令成了肌肉记忆。
所以,在那个真人秀的小环境里,一个素人嘉宾的“失控”,可能就触动了她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对“失控”的恐惧。她习惯了所有事情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一旦脱轨,本能的反应就是强力纠偏。只是她忘了,真人秀的镜头,不是她公司的会议室。
这种“没边界感”的事儿还不止一件。比如随手拿韩红的眼镜擦着玩,结果给掰断了;比如在节目上看到唐嫣的口红,拿过来就往自己手背上划一道。这些事儿不大,但透着一股子“你的就是我的”的理所当然。这跟现在大家讨论的某些年轻演员,连剧本都不看、角色名都写错的“内娱文盲”现象,根子上有点像。都是一种不尊重,前者是对别人的财物和边界不尊重,后者是对自己的职业和观众不尊重。都是长期处在一种优越感里,忘了普通人之间该有的分寸。
如果说真人秀上的表现,是她“后台”的真实自我不小心泄露了出来,那后来在直播间里哭,就更像是一场没演好的“前台”大戏了。
她也学着人家搞直播带货,在镜头前声泪俱下,说自己创业多难,公司多不容易,背负了多少人的生计。按理说,这套“卖惨”叙事,在直播间里挺常见的。你看罗永浩,欠了几个亿,也是高调宣布直播还债,也说过创业的苦。但人家那是“真还传”,目标明确,进度公开,用行动把“惨”变成了“责任”和“体面”。
李静的哭,就显得特别尴尬。一方面,她自己女儿一年几十万学费的事儿早就不是秘密;另一方面,她也不是什么草根创业者,她是中国最早把内容和电商结合起来的那批人,乐蜂网当年也是风生水起,后来卖给了唯品会。她是有过实打实的商业成功的。一个在商海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老江湖,在直播间里哭诉创业艰难,你说她是真情流露吧,总觉得哪里不对劲;你说她是表演吧,这演技又实在有点拙劣。
观众不傻。罗永浩的惨,是公开的商业失败,大家看得见摸得着。李静的“惨”,更像是一种为了促进当下销售额的情绪工具。大家可以同情一个失败后努力爬起来的硬汉,但很难共情一个本身过得很好的人,为了让你多下两单而挤出来的眼泪。
说到底,可能是时代真的变了。
以前做电视节目,就像社会学家戈夫曼说的,有一个明确的“前台”和“后台”。李静在《超级访问》的演播室里,她就是那个掌控全场的“前台”女王,她负责呈现一个专业、亲和的形象,后台的焦虑、控制欲,观众是看不到的。
但真人秀和直播,把这个“前台”和“后台”的界限给彻底模糊了。真人秀试图把你“后台”的生活状态搬上“前台”,结果她没管理好,真实的脾气和控制欲漏了出来。直播间更复杂,它要求你用“后台”的真诚,来完成“前台”的销售任务。李静尝试着去表演一种“后台的脆弱”,结果被观众一眼看穿了背后“前台的算计”。
她曾经是那个打破规则、定义了中国一代访谈和美妆节目的先锋。但恰恰是这份长期的成功和权威,让她在新的媒介环境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她似乎还没搞明白,现在的观众,最想看的不是你扮演的那个完美角色,而是藏在角色背后,那个哪怕有缺点,但足够真实的“人”。
来源:清风踏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