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霜染枝头,寒意渐浓,随着气温下降,各种病毒和细菌也随着冷空气“如约而至”,呼吸道传染病及病毒性肠道传染病逐渐进入流行季。平凉市疾控中心温馨提醒您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戴口罩,尽早接种疫苗,构筑免疫屏障。11月需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呼吸道合胞病
霜染枝头,寒意渐浓,随着气温下降,各种病毒和细菌也随着冷空气“如约而至”,呼吸道传染病及病毒性肠道传染病逐渐进入流行季。平凉市疾控中心温馨提醒您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戴口罩,尽早接种疫苗,构筑免疫屏障。11月需重点关注流行性感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人偏肺病毒、肺炎链球菌感染,病毒性肠道传染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一、呼吸道传染病
进入初冬时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等多种病原体活动逐步增强,将出现多种呼吸道传染病交替或共同流行的态势。
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高热、乏力、头痛、肌肉疼痛等,潜伏期通常为1-7天,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的传染性在病初2-3天内最强。全人群都对流感易感,特别是高危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
呼吸道合胞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引起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传染性强,易在家庭、托幼机构、医院等场所传播。感染后症状轻重不一,发热(多为低热)流涕、咳嗽、喘息较为常见,重症表现为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嘴唇或面部发绀,严重者可发展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甚至并发心力衰竭。大量研究证实,婴幼儿时期严重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反复的喘息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换言之,一次感染可能影响孩子长期乃至终身的呼吸健康。
鼻病毒:也称为普通感冒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临床症状常表现为鼻塞、流鼻涕、打喷嚏、咽痛等,还可能伴随轻微发烧、头痛和疲劳等症状。大多数人症状持续7-10天后会自愈,不会留下后遗症。对于婴幼儿、老年人和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慢性病患者或免疫缺陷者),鼻病毒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人偏肺病毒:是一种引发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人偏肺病毒感染可引起从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到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如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一系列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咳嗽、发热、鼻塞、流涕、呼吸急促等。在高危人群中,感染可能更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
肺炎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广泛存在于健康人群的鼻咽部。虽然多数情况下它“默默无闻”,但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便可能引发从轻度上呼吸道感染到危及生命的重症感染,是全球重要的致死致残病原体之一。起病急骤,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寒战、咳嗽、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困难,重症患者表现为肺炎、脑膜炎、败血症及心包炎等。
健康提示:
✵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勤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口或鼻。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注意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充足的睡眠,规律作息,增强抵抗力。
✵ 减少人群聚集。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如需前往,建议做好个人防护,科学佩戴口罩。
✵ 国家卫生健康委建议,所有6月龄以上且无接种禁忌的人群都需要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以下这五类高危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提前接种疫苗,出现症状后及时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
1.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年龄小于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
2.大于65岁的老年人;
3.肥胖者;
4.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5.伴有以下疾病及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二、病毒性肠道传染病
秋冬季亦是肠道病毒活跃的时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风险也进一步增大。
诺如病毒通过食物、水和接触传播,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等症状。诺如病毒感染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免疫保护时间短,且传播途径多样,全人群普遍易感,目前尚无特异的抗病毒药物和疫苗。
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接触传播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短,起病急,典型症状“先吐后泻”。婴幼儿(6个月至2岁)为高危人群,5岁以下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均为易感人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脱水。病程一般持续6-7天,尚无特效药物。
健康提示:
✵ 预防病毒性腹泻,关键在于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保持环境卫生,及时清洁消毒。
✵ 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换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 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喝生水,食物彻底加热,避免食用被污染的乳制品或果蔬。
✵ 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应加强食品及饮用水安全管理,食品从业人员出现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者应暂时脱离岗位。
三、心脑血管疾病
天气转冷时,人体血管会因寒冷刺激而收缩变细,极易导致心脑血管供血不足,从而诱发急性心梗、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原本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此时更需格外警惕,加强防护。不仅如此,即便没有基础性疾病,若存在过度饮食、嗜烟酗酒、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样会显著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绝不可掉以轻心。
健康提示:
✵ 注意防寒保暖,及时增添衣物,尤其保护头部、颈部和足部等关键部位。避免在极端寒冷天气外出,减少因寒冷导致的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风险。
✵ 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每日适量饮水,避免血液黏稠度增加。
✵ 选择散步、慢跑等温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或晨间寒冷时段锻炼。
✵ 管理情绪与压力,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 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尤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随意调整用药。关注身体异常信号,如出现胸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应及时就医排查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来源:平凉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