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77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最近听邻居说:“多吃点燕麦,膳食纤维高,对肠道好。”于是早餐天天煮燕麦粥,吃得津津有味。可她女儿看了却说:“妈,你这可不算最好的膳食纤维,第一名根本不是燕麦!”张阿姨一愣:“不是燕麦,那还能是谁?”
这个问题确实不少人都搞错了。膳食纤维虽不起眼,却是人体必需的“健康扫地工”,不仅能通便、护肠,还与心血管、血糖、甚至癌症的风险息息相关。那到底,最优质的膳食纤维来源是什么?燕麦为什么只能排第二?我们一个一个说清楚。
很多人一提“膳食纤维”,就只想到“通便”“润肠”,其实它的本事,远不止这些。膳食纤维指的是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主要分为可溶性和不可溶性两种。前者能与水结合形成胶状物,延缓胃排空,降低血糖上升速度;后者则像“扫帚”一样清理肠道垃圾,促进排便。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明确指出,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与2型糖尿病、高血脂、结直肠癌等慢性病密切相关。
更早在2019年,《柳叶刀》刊登的一项涵盖185项研究的大型荟萃分析显示:每日摄入25~29克膳食纤维的人群,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结直肠癌等发病率显著降低,死亡风险也下降了15%~30%。可见,它不仅关乎“排便顺畅”,更是“慢病防控”的关键武器。
说到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燕麦。没错,燕麦确实是膳食纤维界的“实力派”,尤其是可溶性膳食纤维β-葡聚糖的含量极高,能有效降低胆固醇、稳血糖。但它并不是榜首。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的数据,以下这些食品的膳食纤维含量,远超你的想象:
第一名——干黄豆,每100克含膳食纤维15.5克。
黄豆不仅蛋白质丰富,每100克干豆的膳食纤维含量几乎是燕麦的2倍。而且豆类中的纤维更“全面”,兼具可溶性与不可溶性两种类型,对调节血脂、促进肠道益生菌生长都有帮助。
第二名——燕麦,每100克含膳食纤维8.3克。
虽然排第二,但它的β-葡聚糖含量在谷物中独树一帜,对降低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有显著作用。
第三名——红薯,每100克含纤维4克左右。
红薯的膳食纤维主要是不溶性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还有一定的饱腹感,对控制体重很有帮助。
还有这些“高纤”能手:黑木耳、魔芋、芹菜、绿豆、玉米渣、豌豆、全麦面包、苹果、梨等。尤其推荐黑木耳和魔芋,膳食纤维含量在蔬菜中遥遥领先,热量又低,是糖尿病人和减重人群的理想选择。
虽然这么多健康好处,现实中,大多数人根本吃不到推荐量的一半。《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日膳食纤维摄入量仅为10.8克,远低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25~30克/天。
也就是说,超过90%的中国人膳食纤维摄入严重不足。这也难怪,现代人饮食越来越“精细”,白米白面吃得多,粗粮、豆类、全谷物吃得少,加上“懒得吃菜”,自然就“断纤”了。
知道补纤维好,不代表就能乱吃。膳食纤维虽好,但吃错方式,也可能伤肠胃。
不要一夜暴增:突然摄入大量膳食纤维,容易引起腹胀、放屁多、消化不良。建议每天增加5克左右,给肠道一个适应过程。
别忽略喝水:膳食纤维尤其是不可溶性纤维,需要足够的水分“润滑”,否则可能加重便秘。
别靠保健品代替食物:市面上虽有膳食纤维粉,但天然食物中同时含有维生素、矿物质、抗氧化物,更有利于整体健康。
想吃够膳食纤维,其实没那么难,关键是掌握几个简单原则:
主食换一半:用糙米、燕麦、玉米渣、全麦粉替代部分白米白面。
每天吃够两份豆类:红豆、绿豆、黄豆、芸豆轮着吃,煮粥或炖汤都行。
蔬菜别少于500克:深色蔬菜优先,比如西兰花、芥蓝、苋菜、胡萝卜等。
水果优选带皮吃:苹果、梨、猕猴桃、火龙果等都是“高纤水果”,吃的时候尽量连皮一起吃。
坚果加一点:每天一小把杏仁、核桃或南瓜子,不仅补纤维,还有好脂肪。
膳食纤维不像药物那样立竿见影,但它是一种默默守护你健康的“慢力量”。每天补一点,不仅能让你肠道通畅、气色更好,更能在不知不觉中帮你远离慢病。别等肠胃出问题了才想起来“纤维有多重要”,从今天开始,记得吃够它!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 中国营养学会.
[Dietary fibre intake and health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he Lancet. 2019.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