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为原创短篇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过度理解。感谢!
本文为原创短篇故事,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勿过度理解。感谢!
楼下大妈噪音扰民无人管,我午休时敲架子鼓:看谁先崩溃
1
搬回家第三个月,我濒临崩溃。
罪魁祸首,是楼下的刘大妈。
每天中午十二点半,雷打不动,楼下准时传来“哐、哐、哐”的剁菜声。
那声音沉闷、执拗,像一柄重锤,精准地砸在我太阳穴上。
我是在家办公的,午休是我续命的唯一方式。
起初,我以为是巧合。
一周后,我找到物业。物业小哥一脸为难:“姐,这事儿真管不了,人家在自己家剁菜,没违规啊。”
我又试着和气地下去沟通。
开门的是个瘦小的老太太,头发花白,眼神有点躲闪。
我陪着笑脸:“刘大妈,您这剁菜的声音……能不能稍微错开点时间?我中午就想睡半小时。”
她愣了一下,干巴巴地说:“知道了。”
“砰”地一声关上了门。
第二天,十二点半,“哐、哐、哐”的声音变本加厉,还夹杂着拖拽桌椅的“刺啦”声。
那是一种赤裸裸的挑衅。
我气得冲进客厅,对着我爸妈嚷:“你们听听!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我爸正戴着老花镜看报纸,头也不抬:“忍忍吧,一个老太太,还能怎么着。”
我妈在厨房择菜,闻声探出头,压低声音说:“小点声,她都七十多了,一个人住,不容易。”
又是这套说辞。
从我第一天抱怨起,他们就是这个态度。
一个说“上了年纪都这样”,一个说“远亲不如近邻”。
我真怀疑他们是不是被刘大妈下了什么蛊。
“不容易就能为所欲为吗?我上班累死累活,就想中午眯这要求很过分?”我越说越委屈。
我爸放下报纸,皱着眉看我:“就你事多,以前我们怎么没觉得吵?”
我妈赶紧过来打圆场:“好了好了,你爸最近睡眠也不好,别跟他吵。要不,你买个好点的耳塞?”
我看着他们俩一个和稀泥,一个装聋作哑,一股无名火直冲天灵盖。
这已经不是噪音的问题了,这是态度问题。
在这个家里,我的诉求仿佛是个笑话。
行。
你们不管,我管。
你们要我忍,我偏不忍。
我打开手机,下单了一套二手的电子架子鼓。
既然讲道理没用,那就用魔法打败魔法。
看谁先崩溃。
2
架子鼓到家那天,我爸的脸拉得比长白山还长。
“你搞这玩意儿回来干什么?嫌家里还不够乱?”
我一边组装着支架,一边冷冷地回答:“乐器,陶冶情操。”
“陶冶情操?我看你是想把房顶掀了!”
我妈也急了,过来抢我手里的鼓槌:“闺女,算妈求你了,别这样,街坊邻居的看着笑话。”
“笑话?楼下天天这么折磨我,没人觉得是笑话。我反抗一下,倒成了笑话?”
我甩开她的手,把音量开到最大,戴上耳机,对着军鼓就是一通猛敲。
金属镲片发出尖锐的嘶鸣,鼓点像密集的炮火,瞬间充满了整个空间。
我没看我爸妈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空气几乎凝固了。
第二天,中午十二点半,“哐、哐、哐”的声音再次准时响起。
我冷笑一声,走进房间,关上门。
十二点四十,我坐到架子鼓前,深吸一口气,开始我的“午休”。
我没有章法,纯粹是发泄。
动次打次,动次打次。
我把积攒了几个月的怒火,全部倾注在鼓点上。
一分钟后,楼下的剁菜声停了。
又过了两分钟,我家门铃响了。
我妈慌慌张张地跑去开门,是我爸回来了。他大概是在楼下就听见了。
他没骂我,只是走到我房间门口,对我说:“你出来一下。”
客厅里,我妈眼圈红红的。
我爸脸色铁青,指着那套架子鼓:“立刻给我搬走。”
“凭什么?”我梗着脖子。
“就凭我是你爸!”他几乎是吼出来的,“你要是再敲一下,我就把它从窗户扔出去!”
我从没见过我爸发这么大的火。他一向是个温和的人。
我死死地盯着他,他也瞪着我,胸口剧烈地起伏。
我们就像两只好斗的公鸡,谁也不肯先低头。
是我妈哭了。
“都少说两句吧,”她哽咽着,“一家人,有什么不能好好说的,非要这样剑拔弩张的。”
她转向我,带着哭腔说:“然然,听妈一句劝,把鼓收起来吧。刘大妈……她情况特殊。”
“特殊?她有什么特殊的?不就是个孤寡老人吗?”
“你这孩子怎么说话呢?”我爸又吼了起来。
“本来就是!”我感觉自己像个孤军奋战的士兵,全世界都不理解我,“你们俩到底在怕什么?她给你们灌了什么迷魂汤?”
那天下午,我们不欢而散。
我没再敲鼓,但也没把鼓搬走。
它就像一尊沉默的雕像,矗立在我的房间,是我的武器,也是我的底线。
家里陷入一种诡异的安静。
我们三个人在同一个屋檐下,吃饭、看电视,却几乎零交流。
我爸开始躲着我,我妈则总是唉声叹气。
我开始觉得,这件事没那么简单。
3
转机发生在一周后。
那天我提前完成了工作,想去厨房找点吃的。
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一股浓浓的中药味。
我妈正在灶台前,用一个旧砂锅熬着什么。见我进来,她明显慌了一下,下意识地想用身体挡住。
“妈,你熬什么呢?”
“没……没什么,给你爸调理一下身体,他最近总说累。”她眼神闪烁。
我爸身体是硬朗的,平时连感冒都少有,怎么突然要喝中药了?
我走近了些,那股药味更重了,混杂着一些我说不出的草药气味。
直觉告诉我,我妈在撒谎。
晚上,我爸把自己关在书房。
我假装去给他送水果,推开门,看到他正对着一本书发呆。
那不是他平时看的历史书,封面上赫然印着几个字:《帕金森病康复指南》。
我的心,咯噔一下。
趁他去洗手间的功夫,我鬼使神差地拉开了他书桌最下面的抽屉。
那个抽屉平时是锁着的,今天却虚掩着。
里面没有我想象中的日记或是什么秘密,只有一沓厚厚的化验单和病历。
最上面一张,诊断结果清清楚楚:
帕金森病。
日期是四个月前。
也就是我搬回家之前。
我的手开始抖,一张张往下翻。
主治医生、用药记录、复查报告……每一张纸都像一块巨石,压得我喘不过气。
难怪,我爸最近吃饭的时候,手总有点轻微的颤抖。
难怪,他走路的姿态,似乎也比以前僵硬了些。
我总以为那是他年纪大了的正常现象,从没往心里去。
在病历的最下面,我发现了几包用牛皮纸裹着的中药。
上面用圆珠笔写着用法用量,字迹歪歪扭扭。
旁边还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
“老张,这是我托乡下亲戚找的方子,对我那口子当年很有用。你试试。药材要用石臼砸,再用刀背碾,越碎越好。我每天中午帮你弄,弄好了给你送下去。”
落款是:刘芳。
刘芳。
刘大妈的名字。
“哐、哐、哐……”
“刺啦……”
那些曾经让我抓狂的噪音,此刻像电影回放一样,在我脑海里盘旋。
那不是剁菜,也不是拖拽桌椅。
那是在石臼里砸药,在案板上碾药的声音。
原来,她不是在折磨我。
她是在给我爸准备治病的偏方。
原来,我爸妈不是懦弱,不是和稀泥。
他们是在守护一个男人脆弱的自尊,和一个家庭最深的秘密。
他们怕我知道,怕我担心,怕我这个还没站稳脚跟的女儿,再背上一座大山。
而我,这个自以为是的女儿,却用最伤人的方式,向他们开了一枪。
我以为我在对抗全世界的不公。
到头来,我对抗的,竟是家人无言的爱和苦衷。
眼泪,瞬间决堤。
我冲出书房,看到我爸妈正站在客厅里,不安地看着我。
我爸手里,还拿着那本《帕金森病康复指南》。
显然,他都知道了。
4
“然然……”我妈刚开口,声音就带了哭腔。
我再也忍不住,扑过去抱住她,哭得像个孩子。
“为什么不告诉我?为什么不告诉我!”
我爸走过来,那只微微颤抖的手,轻轻地放在我的头顶。
“傻孩子,”他的声音沙哑得厉害,“告诉你,又能怎么样呢?多一个人发愁罢了。”
“你是我爸!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我抬起满是泪痕的脸,看着他。
他的眼眶也红了,嘴唇哆嗦着,想说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那一刻,我才真正看清他。
我印象里那个能扛起一切的父亲,鬓角已经全白了,身形也不再挺拔。
他正在被一种他无法控制的力量,慢慢地侵蚀。
而他选择的方式,是沉默,是独自承担。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第一次开诚布公地谈论这件事。
我爸说,他不想让我觉得家里天塌了,希望我能像以前一样,轻松快乐地生活。
我妈说,刘大妈的老伴以前也是这个病,她就是想尽点心,没什么坏意。他们不好意思拒绝一个老人的好意,更怕争执起来,把病情闹得人尽皆知。
“你们就宁愿被我误会,也要护着这个秘密?”我问。
我爸点点头,又摇摇头:“我们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我看着他们,心里五味杂陈。
我终于明白,那套架子鼓敲下去的时候,声音有多刺耳。
它敲碎的不是邻里关系,而是我父母艰难维持的平静。
我对他们说:“从今天起,这件事,我们三个一起扛。”
我爸看着我,眼神里有欣慰,有担忧,化为一丝释然。
第二天,我没有再敲鼓。
我把我所有的积蓄拿了出来,在网上挂了最好的神经内科专家号。
我把工作之余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了研究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案、康复训练和饮食调理。
周末,我敲响了刘大妈的门。
开门的还是那个瘦小的老太太,看到我,她眼神里有一丝戒备。
我没说话,只是把手里提着的水果和一袋上好的茶叶,递了过去。
“刘大妈,对不起。”
我深深地鞠了一躬。
“之前是我不懂事,吵到您了。”
刘大妈愣住了,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
我直起身,看着她,诚恳地说:“还有,谢谢您。”
她浑浊的眼睛里,渐渐泛起了水光。
她没让我进门,只是接过东西,低声说:“人没事就好,人没事就好。”
关上门的那一刻,我听见屋里传来一声压抑的抽泣。
我想,她大概也是想起了她的老伴。
原来,在这栋楼里,痛苦和善意,一直在以我们看不见的方式,悄悄流淌。
5
从那以后,我们家变了。
我爸不再偷偷摸摸地吃药,开始在我的监督下,认真地做康复训练。
我妈也不再整天唉声叹气,她研究着各种有营养的菜谱,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我呢,成了这个家的“总指挥”。
预约医生、整理病历、带领康复,我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我们成了一个团队,一个目标明确、分工合作的战斗小组。
敌人,是帕金森。
而我们,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中午,楼下偶尔还是会传来一些声响,但不再是那种沉闷的撞击声。
有时候是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京剧,有时候是电视新闻的声音。
我再也不觉得烦躁。
我知道,在那扇门的背后,是一个和我们一样,在努力生活的人。
那套架子鼓,被我用一块布盖了起来,安静地立在墙角。
它像一个纪念碑,纪念着我曾经的幼稚和鲁莽。
也提醒着我,一个家庭真正的节奏,从来不是靠一个人的独奏,而是所有人的合鸣。
有一天下午,阳光很好。
我爸在阳台上,跟着康复视频,慢慢地抬着腿。
我妈在厨房里,哼着小曲,煲着一锅香气四溢的汤。
我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的声音,轻快而安稳。
窗外的风吹进来,拂动着盖在架子鼓上的那块布。
一切都那么安静,又那么充满力量。
我忽然明白,家是什么。
家不是一个讲道理的地方,而是一个讲爱的地方。
它是在你面临风暴时,唯一为你敞开的港湾。
而你的家人,就是你身边最值得信赖的战友,陪你打赢一场又一场人生的硬仗。
那一刻,我关掉电脑,走到阳台,轻轻地扶住我爸的胳膊。
“爸,我陪你一起。”
他转过头,阳光洒在他花白的头发上,他笑了。
那笑容里,没有了阴霾,只有我们一家人并肩作战的,踏实和温暖。
来源:海绵宝宝不要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