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日,坊间传闻,说那荧屏上热闹了十几年的清宫戏,终于要凉了。这消息传来,竟让我想起一件旧物事来——小时候在祖父的书房里,曾见过一本泛黄的《扬州十日记》,当时只觉是久远的血腥,远不如荧幕上阿哥们的情爱纠缠、娘娘们的心计交锋来得有趣。如今想来,那辫子戏里轻歌曼舞
这几日,坊间传闻,说那荧屏上热闹了十几年的清宫戏,终于要凉了。这消息传来,竟让我想起一件旧物事来——小时候在祖父的书房里,曾见过一本泛黄的《扬州十日记》,当时只觉是久远的血腥,远不如荧幕上阿哥们的情爱纠缠、娘娘们的心计交锋来得有趣。如今想来,那辫子戏里轻歌曼舞的“盛世”,底下垫着的,原是无数这般沉甸甸的、被娱乐稀释了的血泪。
我们这代人,怕是喝“琼浆玉液”长大的。这琼浆,便是那层出不穷的清宫剧。从早年间的《还珠格格》,到后来的《甄嬛传》《延禧攻略》,哪一部不是将那座紫禁城,打扮得如一座华美的舞台?台上的帝王将相,个个情深似海,智谋无双;就连那阴谋诡计,也裹着一层糖衣,成了供人消遣的“权谋美学”。我们看得痴了,便也渐渐忘了,那根长长的辫子,在真实的历史里,何尝不是一道沉重的枷锁?那三跪九叩的礼仪,又何尝不是一种森严的等级压迫?戏文里一句轻飘飘的“奴才该死”,背后是多少代人的屈膝与噤声。我们消费着被精心包装的“历史”,却把历史的真味给弄丢了。这好比将一坛苦酒,兑了十足的蜜糖,喝起来是甜了,可醉后醒来,那份虚妄的甜腻,更叫人喉头发涩。
有人说,这是小题大做,看个戏罢了,何必上纲上线?此言差矣。戏文之事,从来不小。古人有云:“优孟衣冠,可以兴邦,亦可亡国。”话语的力量,正在于这潜移默化之间。当一个民族最广为人知的“历史”形象,长久地定格于一个特定的、且带有复杂历史纠葛的王朝时,其间的隐患,便如暗室中的苔藓,悄然滋生。它模糊了是非,混淆了荣辱,甚至让一些本该沉入历史深渊的渣滓,如“通天纹”般的莫名优越感,又借尸还魂,飘荡在今日的空气里。国家此时的出手,倒不像是一时兴起,更像是一个疲惫的家长,终于看不下去孩子整日拿朱砂当胭脂涂抹,于是端来一盆清水,要洗净那虚浮的“盛世红妆”,让我们瞧瞧历史的素颜。
这盆清水,泼向的或许不只是几部戏,更是我们这时代某种精神上的倦怠与迷失。我们太习惯于轻松的、不费脑筋的娱乐,以至于对真实产生了畏惧。历史的真相,往往沉重而刺骨,哪有戏说来得怡情?于是,我们便集体躲进那个被美化的“前朝”梦里,不愿醒来。这次的“打击”,虽是由上头而来,其深层,未尝不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救。它逼着我们离开那座被装饰得金碧辉煌的“横店紫禁城”,走到更广阔的历史旷野中去,去看看秦汉的朴拙,盛唐的雄浑,甚至是宋明的风骨。中华五千年,可说的故事何其多,何必只对着一家一姓的宫闱秘事,喋喋不休呢?
夜色渐深,窗外的车流声依旧。我关掉那推送着各种八卦秘闻的屏幕,世界顿时清静了许多。那根纠缠了我们许久的“辫子”,或许终于到了该剪掉的时候。剪掉它,不是为了忘却,而是为了更清醒地记住。让那些该归于历史的,就好好归于历史;而我们,当抬起头,走向前方更开阔的天地。只是不知,当屏幕里的“皇上”们终于退场,下一个占据我们视野的,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但愿,那是一片更健康、也更真实的风景吧。
来源:姚姚时尚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