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充队4比1赢了巴中队,全场球迷不喊“进球了”,只喊“锅盔来了”——这比赛赢的不是球,是四川人的烟火气。
南充队4比1赢了巴中队,全场球迷不喊“进球了”,只喊“锅盔来了”——这比赛赢的不是球,是四川人的烟火气。
那场球踢完,网上炸了。
不是因为进球多,是因为南充队的球迷举着锅盔冲上看台,边吃边吼,边吼边拍。
锅盔是四川人早饭的标配,硬、厚、香,一口下去满嘴面粉,可那帮人偏要举着它当武器,砸向屏幕,砸向直播间。
巴中队的门将扑了十次球,没扑住的,是那锅盔砸过来的笑声。
没人说南充队踢得多好,可你就是忍不住想笑。
他们没请外援,没请职业教练,队里有卖豆腐的、开三轮的、退休的老师傅,踢球前还得赶早市卖菜,踢完球回家煮面。
可他们踢得比谁都认真,因为这不是为了钱,是为了那一口热乎的锅盔,和身边一起喊“吃盔是福”的老伙计。
达州5比0打穿广安,赛后达州球迷在直播间喊:“广安队,你家的豆花还卖不卖了?
”广安球迷回:“你们赢了球,我们输了锅盔,公平。
”这话听着像斗嘴,其实是四川人最实在的表达——赢球可以,别断了我饭碗。
川超不是职业联赛,没有转播费,没有广告商,可每一场球,都有人从县城坐三小时大巴来看。
他们不看球星,看的是邻居、亲戚、村口那个总爱吹牛的张三。
张三上半场被撞倒三次,下半场一记远射,球进了,全场起立,不是因为球多漂亮,是因为他三年没进过球了。
遂宁队被称为“川东大哥”,不是因为他们最强,是因为他们最稳。
别人踢球靠激情,遂宁人踢球靠习惯。
他们不喊口号,不跳拉拉舞,就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球衣,中场休息蹲在边线啃凉粉。
可你发现,他们每场都赢,不是靠运气,是靠每天早上五点起床练球,靠教练是退休的水泥工,靠替补席上坐着的,是给球队送开水的阿姨。
他们不宣传,不炒作,可你一搜“遂宁足球”,满屏都是人喊“大哥带带我”。
这不是崇拜,是信任。
凉山队那个替补上场的球员,人称“那个男人”,之前没人记得他长啥样。
那天他第78分钟上场,第82分钟进球,第85分钟又进一个,直播间的弹幕直接刷爆:“凉山的山,藏不住人。
”他没名字,没微博,没抖音,赛后采访说:“我就是个护林员,平时上山看树,今天上场看球。
”可就这一脚,他登顶射手榜。
有人算过,他整个赛季踢了七场,进了九球,平均每场踢不到四十分钟,却比职业队的前锋还狠。
他不为奖金,不为代言,只为证明:你瞧不起的山里人,也能一脚踢进你的心里。
绵阳对广元那场,镜头扫过看台,一对情侣在抢着吃同一块锅盔,男的咬一口,女的咬一口,谁也不让谁。
旁边大爷喊:“你俩比踢球的还甜!
”没人管,因为这就是川超的底色——不是竞技,是生活。
资阳队常年输球,被叫“南0王”,可他们的球迷比谁都多,因为输球时他们唱川剧,赢球时他们放鞭炮。
德阳赢了阿坝、甘孜,网友说:“川西旅游路线被足球封锁了。
”不是因为球场占了路,是因为游客都跑去球场看球了,没人上山了。
川超没有国家队那么光鲜,没有中超那么热闹,可它比谁都真实。
它没有赞助商贴满球场,可每一块草皮都是村民自己扛草籽种的;没有专业医疗队,可球员倒下,第一个冲上去的是卖卤菜的王婶;没有转播费,可每一场直播,都有上万人守着,不是为了看球,是为了看自己家乡的人,有没有在拼命。
你见过哪个联赛,进球后球员先跑去找妈妈要水喝?
你见过哪个比赛,球迷送的礼物是腊肉、花椒、自家腌的泡菜?
你见过哪个球场,裁判吹完哨,球员和观众一起蹲在场边吃火锅?
这不是足球,这是四川人把日子过成比赛,把输赢过成亲情。
川超赢的从来不是比分,是人心。
它不靠流量吃饭,可它比任何流量都活得久。
它不靠明星撑场,可每个球员都是你家隔壁的叔伯。
你敢说,你家乡没这样一群人?
没这样一场球?
没这样一群人为了一块锅盔、一口泡菜、一句“吃盔是福”,拼得满身是汗,却笑得比谁都响?
你见过哪支队伍,赢了不庆祝,输了也不哭?
他们只是拍拍土,说:“明天再来。
”
这不叫草根,这叫活着。
你敢不敢,也回你老家,找找那个没人记得名字的“那个男人”?
他可能在修车铺,可能在卖豆腐,可他一脚踢出去的,是你早就忘了的热血。
你小时候,有没有为一场街边球赛,跑断过鞋?
来源:罗德拉沃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