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发现,以前饭局上敬酒像在完成KPI,现在年轻人宁愿点杯精酿,也不愿碰那杯又烫又烈的白酒?
你有没有发现,以前饭局上敬酒像在完成KPI,现在年轻人宁愿点杯精酿,也不愿碰那杯又烫又烈的白酒?
不是他们不喝酒,是他们不想为仪式感买单。
茅台卖冰淇淋那阵子,全网刷屏,有人笑说“这酒厂怕不是要改行做甜品”,可仔细一算,那点小玩意儿真贡献了8%的营收增长。
你别小看这数字,这说明什么?
说明年轻人不是讨厌酒,是讨厌被教育——他们不要你教什么叫“懂酒”,只要求你别让他们觉得喝一口像在赎罪。
以前白酒是身份卡,现在是负担卡。80后、90后坐上管理层,没人再指望靠一瓶五粮液谈成一单生意。
他们下班后溜进巷子里的小酒馆,点三杯低度气泡酒,配一份毛豆,聊的不是升职,是最近追的剧、养的猫、或者干脆就不聊,就安静地吹着风。
你真以为他们在逃避社交?
不,他们在重新定义什么叫“有温度的相处”。
健康这词,以前是保健品的卖点,现在是酒类的生死线。62%的年轻人第一反应是问“有添加剂吗”,不是问“度数多少”。
他们不是矫情,是见过太多“勾兑”“压片”“科技与狠活”,早就对那些包装精美的“老传统”过敏了。
你还在讲“窖龄三百年”?
他们只想知道“这瓶酒里有没有香精”。
线上卖酒不再是辅助渠道,是主战场。
直播间的主播不教你品鉴,而是把酒倒进冰镇玻璃杯,配上轻音乐和暖光灯,说一句:“今天喝的不是酒精,是下班后的喘息。
”没人再想听你讲“酱香典范”,但人人都愿意为“微醺的自由”掏钱。
你注意那群穿汉服在便利店买小瓶白酒的女生吗?
她们不拼酒,不碰杯,只是抱着一盒30度的梅子酒,边走边喝,路灯下笑得轻快。
这不是营销成功,是文化在悄悄换血。
白酒终于慢吞吞地从“权力硬通货”滑向“生活小确幸”——哪怕这一步,走得比蜗牛还慢。
别再说年轻人不爱白酒了。
他们只是不爱那个必须正襟危坐才能喝一口的自己。
真正的转型,不是推出几款联名款,也不是把瓶身印成国潮插画,而是敢不敢承认:酒,本来就不该是用来敬的,是用来“偷着喝”的。
你喝的不是酒,是没被工作压垮的那一小片清醒。
而那些还在拼命劝你“干了”——
其实,他们也怕自己哪天,连劝人喝酒的资格都没有了。
来源:筱雨若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