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被驯化的动物,一边是被驯化的人 编辑部聊天室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9 12:31 1

摘要:“黑猩猩会哭”这五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地理》彩页上时,编辑部电话被家长打爆:孩子把香蕉塞电视缝里,要喂给那只擦眼泪的“猩猩阿姨”。

“黑猩猩会哭”这五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国家地理》彩页上时,编辑部电话被家长打爆:孩子把香蕉塞电视缝里,要喂给那只擦眼泪的“猩猩阿姨”。

六十年后,珍·古道尔走了,热搜却挂着#黑猩猩哀悼仪式#,点进去,是南京红山动物园的饲养员发的小红书:一只叫“黑豆”的黑猩猩,把吃剩的橘子皮整整齐齐码成一圈,像在给谁守夜。

评论区高赞:“它也在学人类告别?

”——这句倒装,把老问题又翻出来:到底谁在学谁?

古道尔当年最狠的一招,不是发现黑猩猩用工具,而是给它们起名字。

一记温柔杀,把“实验对象”变成“个体”,实验室的编号传统当场破防。

后来动物园跟着学,起名字、过生日、开直播,门票翻三倍。

可名字这东西,一旦出口,就等于承认:对面那团毛球有简历、有性格、有社交账号。2024年最离谱的宠物消费榜里,给猫狗办“成人礼”的套餐单价飙到六千八,还附赠“毛孩宣言”朗读——人类亲手写的,猫听得打哈欠,主人却哭得跟送孩子去高考似的。

哭点到底在哪?

去问“无孩爱猫女”群体,她们会甩你一张账单:绝育、疫苗、自动铲屎机,加起来比养个人类幼崽便宜,还不用辅导作业。

社会学报告说67%的人承认宠物影响生育意愿,可没人提后面那句——“影响”不是“替代”,是把“谁值得被照顾”重新排序。

当城市把育儿成本拉到天花板,猫狗反而成了“可控的亲密关系”:不会叛逆期,不会啃老,连分别都先你一步,把死亡课上成短平快的一季完结篇。

人类第一次摸到“主动权”的甜头,就再也放不了手。

动物园也在补课。

以前看猩猩,隔着防爆玻璃扔爆米花;现在流行“zoo walk”,夜里十点蹲红山,听饲养员讲“黑豆”失恋绝食三天,比偶像剧带劲。

文旅局数据说,夜宿动物园的复购率45%,仅次于迪士尼。

秘诀?

把“囚禁叙事”剪成“共生日常”:原来猩猩也会emo,水豚熬夜长痘,长臂猿唱跑调情歌。

游客一边心疼,一边拍照发圈,顺手打赏“动物咖啡基金”——玻璃墙没拆,叙事权却悄悄易主:从“我们拯救它们”变成“它们教我们怎么活”。

最魔幻的是,科学家现在用游戏验证这套叙事。

Stray的VR版,让你当一只流浪猫,在霓虹下水道里躲无人机,给同伴叼来过期罐头。

上线两周,玩家平均游戏时长6.8小时,比打僵尸还多40%。

开发者说,不是猫有多萌,是“不用做人”的爽感:四条腿跑跳,不用打卡,死亡就是黑屏两秒,没有追悼会。

人类第一次发现,卸下“万物之灵”的身份,连垃圾桶都香得真实。

屏幕外的我们,借猫鼻子嗅到另一个世界秩序——原来“中心”可以换位,呼吸可以不一样。

可一旦回到地面,问题还是老问题:城市扩张,把候鸟迁徙路线切成碎片。2024年春天,北京五环外的高压线一夜之间缠住十三只东方白鹳,照片刷爆朋友圈。

电力公司连夜加班装“鸟标”,被夸“进步”。

有人冷戳一句:早干嘛去了?

——像极了对前任的吐槽:失去才懂珍惜。

多物种民族志的学者把这叫“迟到伦理”:人类总得先摔碎什么,才想起补丁。

新加坡的办法干脆“预装”:建桥之前先问猴子,路灯高度按飞狐的翼展来,连排水沟都留树蛙台阶。

清华新成立的多物种共生中心,第一批课题就是翻译“猴语”——不是童话,是用AI解析长尾猕猴的23种叫声,看哪一句是“此路是我开”。

翻译能不能成功,没人打包票。

但起码承认:对面也有一套语法,不是“汪汪等于你好”那么潦草。

就像古道尔当年写下的第一行笔记“灰胡子大卫伸手,接过我递的香蕉”,一句话,把“它”写成“他”。

后来整个保护区条例改写,从“控制种群”变成“尊重个体”。

有人说,这是人类最肉麻的自我感动。

可数据摆在这:坦桑尼亚贡贝溪保护区四十年盗猎率下降92%,靠的不是枪,是“命名”带来的预算——谁舍得杀有名字的朋友?

所以,当“黑豆”把橘子皮摆成圈,它到底在不在哀悼,已经不重要。

重要的是,上万人类隔着手机屏,第一次为一只猩猩的“可能悲伤”失眠。

第二天,红山门票售罄,园区限流。

饲养员在评论区置顶:别带橘子,它不爱吃,它爱甘蔗。

一句琐碎的吐槽,比论文更有用——把“它们”拉回“他”,把“科学”拉回“邻居”。

人类与动物的下一章,也许就从这句“不爱橘子”开始:先听懂拒绝,再谈共生。

至于我们?

关掉手机,今晚路过便利店,看见门口流浪三花,蹲下来“喵”一声。

它抬头,瞳孔里映出两个路灯,像一对小型月亮。

你突然意识到,这城市最奢侈的平等,不过是:它可以选择理你,或者不理。

来源:有何不可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