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五分之一是Meta人!Slack开专属频道,校友圈太显眼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9 17:28 1

摘要:这两年硅谷的人才混战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最绝的还是奥特曼,表面上被小扎“骚扰”,暗地里却把Meta的核心骨干招了个七七八八。

扎克伯格在硅谷忙着挖OpenAI的AI人才,转头却发现自家广告团队快被奥特曼端走了。

这两年硅谷的人才混战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最绝的还是奥特曼,表面上被小扎“骚扰”,暗地里却把Meta的核心骨干招了个七七八八。

现在OpenAI里,差不多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来自Meta。

外媒统计过,领英上标注在OpenAI工作的人里,有630人都曾在Meta待过。

人数多到什么程度?公司内部Slack专门开了个“前Meta员工”频道,这校友圈子在公司里简直是明晃晃的存在。

更关键的是,这些人不是普通员工,个个都是握着实权的高管。

比如刚上任的应用部门CEOFidjiSimo,以前是Facebook应用主管,Meta核心产品都是她牵头搞的;应用部门CTOVijayeRaji,在Meta管过娱乐和开发者生态;连首席营销官KateRouch,都是从Meta挖来的,之前负责Instagram和Messenger的全球营销。

奥特曼这手操作太懂行。

他把Meta的产品、技术、战略三条线的核心人物全招过来,相当于直接把Meta成熟的商业化体系“复制粘贴”到OpenAI。

小扎这边还在为挖走几个AI工程师沾沾自喜,那边自家的广告团队中坚力量已经跑到对家,这波博弈奥特曼明显占了上风。

人才到位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Meta的商业化套路搬过来。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对广告的态度。

去年五月,奥特曼还说广告是“令人不安的最后手段”,结果今年在播客里直接改口,说“有些广告挺喜欢的,比如Instagram上的能发现想要的东西”。

不光是嘴上说说,OpenAI内部已经动起来了。

前Meta“负责任AI团队”的IrinaKofman,现在正领着团队研究广告方向,连ChatGPT的“记忆功能”都被盯上,想用来做定制广告。

还有视频应用Sora,虽然奥特曼说和“通用AI目标没关系”,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在学Meta做“精神消费”,抢用户时长。

商业化动作不断,内部的反对声音也跟着冒了出来。

今年年初就有员工发起“文化调查”,问公司是不是“变得太像Meta”。

不少人担心,OpenAI会从纯粹的研究实验室,变成满脑子流量和广告的科技巨头。

之前的CTOMiraMurati就是因为反对“ChatGPT周活破十亿”的目标才离职的,她觉得这种“唯用户量论”偏离了做高质量产品的初衷。

这种担心不是没道理,毕竟Meta当年因为内容审核、隐私问题栽过不少跟头,OpenAI现在这么学,很可能要踩同样的坑。

不过商业化也不是没好处,今年上半年OpenAI营收就有43亿美元,员工从800人涨到3000人,扩张速度快得惊人。

只是这种扩张背后,研究部门的独立性也在受影响。

虽然研究团队要搬去独立办公室,但有员工抱怨,连模型训练都要盯着流量指标,“我们不想成为流量农场”这句话,道出了不少老员工的心声。

除了广告和Sora,OpenAI最近又把目光投向了AI音乐。

这次他们学聪明了,直接找茱莉亚学院合作,给乐谱做精细标注,这些标注数据可是训练音乐AI的核心养料。

本来想只做文字生成音乐,后来发现用户需求更复杂。

据说他们设计的功能,能让你上传一段清唱,直接生成民谣吉他伴奏;甚至Sora生成的视频,都能调用这个工具配乐。

而最看重的应用场景,还是广告,广告公司能用它快速出不同风格的歌词,还能避免侵权,这明显是把Meta的广告思维延伸到了音乐领域。

但这条路不好走,OpenAI在AI音乐上算是“追赶者”。

谷歌今年五月就推出了Lyria2,初创公司Sora更猛,成立三年年经常性收入就冲到了1.5亿美元,一年翻了四倍。

反观OpenAI,2019年就做过MuseNet、Jukebox两个音乐模型,结果既没公开也没集成到核心产品,这次卷土重来,能不能打过已经跑在前头的对手,真不好说。

更关键的是,现在连产品形态都没定下来,是集成到ChatGPT里,还是搞个独立应用,内部还没个准信。

如此看来,OpenAI早就不是三年前那个只关心研究的“屠龙少年”了。

从挖Meta团队搞广告,到做Sora抢流量,再到现在试水AI音乐,每一步都透着“要赚钱”的迫切。

毫无疑问,商业化让OpenAI赚了钱,也壮大了规模,但当初那个“为了AGI理想”的研究实验室,怕是真的回不去了。

未来它会不会变成下一个Meta,或者能在商业和研究间找到平衡,只能接着往下看。

来源:念寒尘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