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朋友圈一个比一个风光,程序员曝日薪2000,博主晒自媒体月入12万,地产中介说“成交一套提成两万”,“月薪不过万,不如回家卖地”……
朋友圈一个比一个风光,程序员曝日薪2000,博主晒自媒体月入12万,地产中介说“成交一套提成两万”,“月薪不过万,不如回家卖地”……
看得多了,你也许会默默拉起裤腿,看看自己是不是没跟上时代的潮流,但真相远比它残酷得多。
依据多个可靠渠道数据显示,中国工薪阶层的收入实际状况,与网络上描绘的“全民高薪”之间,隔着一道深不见底的沟壑。
别被“月入过万”这几个字眼洗脑了,根据近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全国城镇私营单位职工的平均工资为5632元,而非私营单位则为7854元,这一差距已经很能说明问题。
再看一组更扎眼的数字,全国月薪超过1万元的人,仅占全国总人口的0.6%,也就是大约850万人。
被频繁提到的所谓“轻轻松松月入2万”,实际仅属于70万人,一个中型县都装不满。
而您若月薪落在5000元以下的区间内, 恭喜你才是中国社会里最正常的那一部分人,因为月薪5000以下的人口总数超过13.2亿。
你并不孤独,大多数人都没你想象中“能赚”,但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自己特别不行?
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构建出一个高度虚构的“高薪幻境”,不断放大那少数月入过万人群的生活方式。
通过“赚钱很简单”“在家带娃也能搞副业日进斗金”的滤镜不断浸泡你的认知,你刷得越多,幻觉越深。
青年群体潜移默化地形成一种误判,中国的钱特别好挣,自己太“拉胯”了。而事实上真实的社会结构是个金字塔,塔尖上的机会,从不稀缺。
有些人可能想拿“平均工资”辩解,说统计局不是说平均工资都有七八千了吗?注意,是“平均”,而不是“中位数”。
比如2024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41314元/年,月均仅3442元,但可支配收入包含了退休老人和孩子。
真正反映收入真实水平的中位数,是2892元/月,比“平均”低了550元。
这意味着只要你月赚超过2892元,你就超过了全体中国人的一半。
也就是说大部分人生活仍处于接近温饱与谨慎支出的水平线上,谈不上消费升级,更别提“享受生活”。
中国人的收入构成呈金字塔结构,极端分化是当下最不容忽视的现实。
2024年工资性收入总额为32.84万亿,而有效就业人口(含求职者)大约为6.49亿人,人均年工资收入是5万出头,月薪水平为4216元。
但本金持有者、企业主、互联网平台高管、房地产资本精英拿走的那部分,就足以把整体工资的平均值大幅拉高。
其实真正月薪高于8000元的人,在真实人口中也仅仅是个位数比例。
“收入焦虑”是怎么被制造出来的?
三类力量正在合力制造这场“全民高薪”的错觉,培训市场鼓励幻觉,学X个月Python、进直播运营、搞副业做博主,“保底月薪1.5万”的承诺次次诱人,却几乎从未兑现。
据数据显示,这些所谓高薪项目实际就业转化率不足20%。
相亲市场的虚标伤人不浅,据某平台调查,68%的单身女性希望另一半月薪过万,但符合条件男性只占适婚人口的11%。
在不对称的信息里,“普通人”的定位被进一步贬抑,误以为自己“拖了时代后腿”。
内容平台消费焦虑,各种“你配吗?”“你还敢点外卖?”这种话术充斥短视频平台、社交广告,打造出一种气氛。
没超过1万收入不配谈生活,实际是明目张胆地鼓吹消费主义,且大多是为了引流带货。
不只是短视频平台,现实中的职场环境也在被这些“表演性收入”污染。
不少企业人力反映,年轻求职者动不动就要1万、1.5万起薪,“看视频看多了,一开口就点天价,但人力对他们的能力根本不敢开口说值。”
这种薪资预期的错位,导致求职者频繁碰壁,企业招工效率变低。被误导的年轻人一头撞进现实的墙角,挤压的是整个就业结构的协调性。
别小看了这场“信息欺诈”的后果,多数深陷“收入幻觉”的人群,本来就不具备稳定的财务基础。
他们带着焦虑借贷、买课、辞职创业、套现消费,然后发现所谓的“人人百万”的财富潮,只在屏幕背后。
平台赚到了钱,他们只拿到了焦虑账单。这并不是个别人被骗,而是系统性认知错位造成的社会困境。
一旦这个阶层破防,很可能造成更大的信任断裂和群体性情绪爆发。
对中国14亿人来说,月入5000以下才是常态,你身边的“高薪人群”多半只是网络制造的镜像。
房贷3000、孩子上学2000、生活费3000,再多赚一点你也不舍得花,事实并不丢人,反而更接地气。
所以别再拿“别人的收入”建议自己怎么过日子,别再为网络高薪焦虑得睡不着觉。
你所拥有的稳定收入、可控支出和清醒认知,才是真正抗通胀的“铁饭碗”。
别被算法和滤镜偷走了你对生活的判断力。现实从来不华丽,但它才值得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市井老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