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董卿接班人,后离开央视,李思思的选择打脸多少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8 07:31 1

摘要:当她站在那个全国人民都盯着的舞台上,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春晚女主持时,很多人觉得,这姑娘的人生,稳了。董卿的接班人,央视新一代的门面,未来的路,一片金光大道。

2012年,春晚。

那年李思思才26岁。

当她站在那个全国人民都盯着的舞台上,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春晚女主持时,很多人觉得,这姑娘的人生,稳了。董卿的接班人,央视新一代的门面,未来的路,一片金光大道。

谁能想到呢。

十年后,她会自己亲手把这条路给拐了个弯。

现在刷到她,场景已经不是那个金碧辉煌的演播大厅了。可能是在一个瑜伽垫上,教你怎么做普拉提,也可能是在书桌前,聊最近陪孩子读了什么绘本。

评论区总有人惋惜,说放着好好的“国家队”不待,跑来当什么网红,太掉价了。

一开始我也这么想。

觉得这选择,有点……怎么说呢,想不通。为了陪孩子?听起来很伟大,但总觉得,一个在事业上那么有冲劲的人,理由不会这么单薄。

后来我慢慢发现,可能我们都想简单了。

她的社交媒体上,除了娃,就是健身、看书。她展现的不是一个为家庭牺牲事业的传统母亲形象,更像是在探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自己能掌控节奏,身心都更舒展的方式。

这可能不是“放弃”,而是“选择”。

主动选择一种更自洽的生活。

其实,从那个“铁饭碗”里走出来的人,李思思不是第一个。

很多人都记得张泉灵吧?也是央视的名嘴。她走的时候,也不是因为待不下去了,而是身体亮了红灯后,突然想“换个角度看看世界”。后来,她一头扎进了创投圈,去跟那些最前沿的科技打交道。

当然,也不是每个人的转身都那么诗意。

郎永淳,当年《新闻联播》的主播,他离开的原因就非常现实——给家人治病,孩子留学,经济压力摆在那儿。他后来去了企业做高管。

你看,离开的理由千千万,有的是为了探索新世界,有的是为了应对旧麻烦,还有的,就像李思思这样,可能就是想换一种活法。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时代的变化。以前,个人成功极度依赖平台的加持,央视,就是那个最大的平台,能把你捧到最高。

现在不一样了。

互联网把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可以发光的节点。只要你有内容,有个人品牌,你就不再需要死死依附于一个巨大的组织。

平台依然重要,但不再是唯一。

所以,李思思的成功,真的只是靠着以前在央视攒下的那点名气吗?

我觉得不是。

或者说,这只是入场券。

真正让她能站稳脚跟的,是别的东西。

大家好像都忘了,她身上有个更早的标签——“北大才女”。她是正儿八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毕业的,当年还是自主招生进去的。采、写、编、评、播,这些都是她的看家本领。

这几年直播带货的玩法已经变了。

想想董宇辉,一个老师,怎么就把直播间变成了几百万人同时在线的“文化课堂”?他靠的不是嘶吼“买买买”,而是知识、是谈吐、是文化底蕴。

这说明,直播已经进入了“内容为王”的时代。观众不傻,他们愿意为优质的内容,为情绪的共鸣,甚至为主播的学识魅力买单。

现在再回头看李思思。

她做的事情,不也一样吗?她没有像很多明星转型那样,上来就喊着“全网最低价”,而是不紧不慢地分享她的生活、她的育儿经、她的读书笔记。

她是在用自己过去十几年积累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来做内容。

这根本不是“降维打击”,而是“专业回归”。

她把北大学到的本事,和在央视练就的镜头感、表达能力,无缝衔接到了这个据说市场规模已经好几万亿的新赛道里。

她不是偶然踩中了风口。

她是把自己变成了风口。

所以,到底值不值得?

她自己好像有过一句话,大意是说,人生的每个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你愿不愿意,值不值得。

这句话,可能就是所有答案了。

从万众瞩目的舞台中央,回到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

这条路,外人看着是“下坡路”。

但对走在这条路上的人来说,可能每一步,都踩得比以前更踏实。

来源:明星动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