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口碑暴跌的真相:我们都成了情绪价值提款机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8 01:55 1

摘要:不是那种戏剧性的离开,没有告别,没有解释。就是上一集还在,下一集,整个人相关的镜头就没了,像被一块巨大的橡皮擦,从这趟旅程里硬生生抹掉了。

《再见爱人5》那个叫路行的哥们儿,就这么凭空消失了。

不是那种戏剧性的离开,没有告别,没有解释。就是上一集还在,下一集,整个人相关的镜头就没了,像被一块巨大的橡皮擦,从这趟旅程里硬生生抹掉了。

社交媒体上吵翻天,节目组被骂得不轻。但风波过去,大家冷静下来,一个更尴尬的问题浮上水面:

人是删了,可节目……好看了吗?

好像并没有。

甚至,有点更无聊了。

路行在的时候,至少还有个明确的靶子。现在靶子没了,剩下的几对,怎么看都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就是那种,一个永远沉默、问十句答一句的丈夫,配一个永远在控诉、永远觉得不被爱、需要被看见的妻子。他们不说具体的事,翻来覆去就是“你不在乎我”、“我付出得好累”、“你为什么就是不懂”。

这些话,听着耳熟不?太熟了。

可婚姻的复杂,难道就只有这一种模式吗?

我记得以前看这节目,心理学家沈奕斐老师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婚姻里很多问题的根源,不是不爱了,而是“看不见”对方了。

李施嬅一个人去做手术,丈夫不在身边。这事儿拿出来说,丈夫觉得委屈,我也很忙啊。你看,他就是“看不见”她那一刻的脆弱和需要。这种“看不见”,比吵架还伤人。

可问题是,当每一对都陷入这种“我看不见你,你也不懂我”的死循环里,而且来来回回都是这几句车轱辘话,作为观众,真的会审美疲劳。

这种“删掉一个有问题的人,就能拯救一档节目”的思路,其实不是第一次了。

去年有个叫《心动的信号6》的恋综,里面有个男嘉宾叫曾繁博,因为言行被网友戏称“马宝”,也是节目播到一半,外面塌房了,然后节目组紧急把他“一剪没”。

当时大家也觉得,剪得好!这下清净了。

结果呢?

结果那档节目后半段的观感,直接垮掉。因为前期的人物关系线全断了,很多互动没了前因后果,磕CP的更是没法磕了。删掉一个“马宝”,并没有让那艘“信号小屋”的船重新变得有趣。

你看,这事儿是不是有点相似?

它说明一个问题:一锅汤坏了,你捞出一颗烂葱,并不能让整锅汤变好喝。问题可能出在汤底本身。

《再见爱人》的汤底,曾经是那么好。

我还记得这个系列的总导演刘乐,她以前的采访里,反复强调这个节目的初衷是做一面“镜子”,用纪录片的方式,带着一种“呼吸感”,去观察亲密关系。

前几季为什么封神?就是因为那种真实感。我们能看到嘉宾们在旅途中的沉默、对视、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那才是婚姻里最真实的部分。它不是为了吵架给你看的,不是为了让你站队骂人的。

可现在呢?

感觉整个节目的创作思路,都变了。变得有点像……微短剧。

追求三分钟一个小冲突,五分钟一个大爆发。嘉宾的选择,也越来越像“演员预备役”。他们太懂镜头了,太会表演“人设”了。他们会下意识地选择一种最“安全”、最“典型”的剧本去演——“隐忍的丈夫”和“缺爱的妻子”。

因为这样的人设,最容易被理解,也最容易引发讨论。

于是,我们看不到复杂的人性了,只看到一个个贴着标签的“角色”。他们不再是来解决问题的“真实的夫妻”,更像是来完成KPI的“综艺咖”。

这背后,其实是整个综艺行业的一种危险转向。

有评论说得挺狠的,说现在很多情感综艺,正在从“关系样本观察室”,变成“情绪价值提款机”。

它们不再费心去呈现一段关系的复杂和无奈,而是精于计算怎么用最直接的冲突,最快地点燃你的怒火,让你去骂人,去发泄。

你在那一瞬间,确实爽了。

可爽完之后呢?一片空虚。你什么也没得到,除了又一次确认“啊,男人/女人果然都这样”。

这太可惜了。

《再见爱人》这个IP,它曾经的口号是“学爱三部曲”,是想告诉我们,哪怕是体面地告别,也是一种成长。

它曾经是一所学校。

现在,好像变成了一个只剩下争吵和控诉的斗兽场。

我们当初点开这个节目,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在爱里挣扎的,或许能学到点什么,好让自己在爱里,能做得好一点。

但现在,当节目只剩下这些模板化的抱怨和一地鸡毛……

我们到底还在看什么呢?

来源:小陈和你侃影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