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本来想调侃她是不是攒钱准备“放大招”,但后来发现她居然已经好几年没给自己买过东西了。
双十一购物季总能折射出各种消费心态,有人疯狂剁手,有人却格外冷静。
这些不同的选择背后,或许藏着我们不曾察觉的童年密码。
今年双十一刚拉开帷幕,身边朋友小L却一脸淡然说没什么要买的。
我本来想调侃她是不是攒钱准备“放大招”,但后来发现她居然已经好几年没给自己买过东西了。
细问之下才知道,这事儿跟她父母的习惯分不开。
小L从小和父母同住,日记、课本这些私人物品总被父母随意翻看。
最让她耿耿于怀的是,有次拼了一晚上的乐高花,第二天就被妈妈以“假花寓意不好”扔了。
换谁遇到这种事都会难受,时间久了她干脆就不买东西了,觉得买了也守不住,没意义。
现在她唯一的寄托是个上锁的抽屉,里面放着巴黎钥匙扣、朋友寄的明信片,这些都是她小心翼翼守护的回忆。
和小L截然相反的是《致富攻略》里的弗兰克,这小伙子挺能干,打工能挣5万美元,比赛奖金也拿了15万美元,一年理论上能攒20万美元,对大学生来说这可是笔天文数字。
但他偏偏入不敷出,派对、请客、送礼,钱来得快花得更快。
为啥会这样?原来他打小家里穷,妈妈去世后全靠每月800美元的保险金过活,没人教他怎么存钱。
花钱对他来说,成了平复伤痛的方式,是对童年匮乏的一种补偿。
这种用消费填补内心空缺的做法,看着热闹,实则挺让人心疼的。
这两个故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我总穿表姐的旧衣服,倒不是衣服有多旧,也明白重复利用能省钱,但慢慢就养成了一种心态,我不配拥有“新的”“好的”东西。
遇到好机会不敢争取,眼睁睁看着它溜走,看好某个投资,又总担心“万一我错了呢”,迟迟不敢出手,等事后证明自己判断对了,又懊恼当初为啥不坚持。
搞不清的是,这些看似不相关的选择,背后居然都连着童年那点事儿。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有个“强迫性重复”的说法,意思是人会下意识重复熟悉的模式,以为这样能修复过去的伤口。
但现实往往是旧伤口被重新打开,人也变得更没信心,觉得自己不值得被爱。
小L每次不买东西,都是在强化“我守不住好东西”的信念,弗兰克每次花光钱,都在证明“我就是个穷人”的宿命,我每次退让,也在告诉自己“我不配更好的”。
很显然,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复创伤,本来想保护自己,结果却陷入了更深的困境。
这种循环背后,其实是安全感和自我认知出了问题。
童年时个人空间、物品所有权没被尊重,物质需求也没得到满足,底层安全感就会很匮乏。
成年后面对金钱相关的事,就倾向于选熟悉的模式,哪怕它是有害的。
长期的创伤体验还会让人形成负面的自我认知,这些认知一旦固化,又会反过来指导行为,让创伤循环不停。
伍尔夫说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不光是物理空间,更是心理空间。
小L的上锁抽屉、弗兰克的疯狂消费、我的退让,都是在找属于自己的“房间”,只是方法都不对。
三步走出创伤泥潭要打破这个循环,其实也有办法。
第一步是认识到自己的重复模式,可以问问自己,是不是总在做同样的选择?小L一想买东西就想起“反正会被扔掉”,弗兰克一有钱就想花掉,我一遇机会就觉得“我不行”。
只有看见这个模式,改变才有开始的可能。
这一步不难,但需要静下心来自我觉察。
第二步是接纳现状,别急着改变,这听起来有点反常识,但很重要。
我们可以先想想,不改变有什么好处,改变又有什么风险。
小L不买东西,虽然少了快乐,但避免了失去的痛苦,弗兰克花光钱,虽然没积蓄,却回到了熟悉的贫穷状态,我不敢争取,虽然错过机会,至少不用承担失败风险。
心理学里的悖论干预说,接受现状本身就是一种选择,不是无能为力。
如此看来,接纳是为了和自己和解,减少内耗。
第三步就是重建新体验,从小步尝试开始。
和自己和解后,就可以试着做不同的选择了。
小L可以买个小东西放进上锁抽屉,告诉自己“这个我能守住”,弗兰克可以试着留钱一个月,看看“有钱”的感觉是不是真那么可怕,我也可以在小机会上坚持自己的判断。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指望一蹴而就,改变是循序渐进的,每一次小成功都能增强自我效能感,慢慢打破负面认知。
改变金钱观,从来都不是为了更会赚钱或省钱,而是为了活得更自在。
当我们通过认识、接纳、重建这三步,打破童年创伤带来的强迫性重复,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理房间”时,金钱就会回到它该有的位置。
它是工具,不是枷锁,是选择,不是命运。
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能觉醒,愿我们都能直面童年创伤对金钱观的影响,与金钱和解,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不管是不是双十一,都能坦然做出内心真正想要的选择。
来源:澜史志一点号
